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天津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2-06 11:40:40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条件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 实施国家发展战略 全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第四章 统筹城乡发展 不断壮大区县经济实力

第五章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第六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第七章 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第八章 加强社会建设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

第九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十章 深化改革开放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

天津网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天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城市定位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津党发﹝2010﹞12号)编制。《纲要》集中体现了全市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条件

一、“十一五”时期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天津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加快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推动各项工作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108.8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到1068.8亿元,年均增长26.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9万亿元,年均增长32.7%。

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大力实施大项目好项目建设,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90%,新增高效设施农业35万亩。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成了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开发了“天河一号”、“曙光星云”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技术和产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全国第三位。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1%,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0.7%和9.6%,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战略。九个功能区建设全面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达到5030.1亿元。综合配套改革实现重大突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组成了部门精简的统一行政区。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明显,土地管理、科技创新、涉外体制等改革扎实推进,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实现封关运作。滨海新区已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全面开发开放新阶段,创新示范和服务辐射功能明显提升。

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蓬勃发展。区县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居住社区联动发展。先后批准38个示范小城镇建设试点,20万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

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确定了城市总体发展战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城市载体功能显著提升。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连续三年开展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3%,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1%,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和谐校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海河教育园区加快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并使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卫生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实现新跨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65岁。妇女儿童工作、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等取得新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平安天津建设深入推进,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坚持实施重大民心工程,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率先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2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01元,年均分别增长14%和10.4%。五年累计新增就业186万人。向41万户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全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行政审批服务实现大提速,中心城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和内资年均分别增长26.7%和36.9%。成功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富有成效,援建陕西地震灾区任务高质量完成。

“十一五”时期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五年来,全市各方面把中央精神与天津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天津特点的发展路子,创造了天津精神、天津速度和天津效益,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能量、增强了后劲。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天津发展至关重要、非常关键的时期。既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步缓解,复苏进程仍将艰难曲折。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变革和调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产业转移趋势将发生新的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这既有利于天津积极融入国际产业转移,又对天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带来压力与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区域之间竞相发展,天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定位的任务非常紧迫。

从本市看,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对天津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央对实现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寄予了新期望,全市人民对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新期待。过去五年积累的能量将持续释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实现更大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需要着力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综合实力不强。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创新创业环境还需优化,缺少领军人才、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水资源紧缺,土地产出效益较低,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四是民计民生还需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就业容纳能力偏低,公共服务不够均衡,社会管理难度加大。五是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深化。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有待增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够,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较弱。

面向未来,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继续抓住和用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分析判断形势,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妥善应对各种挑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天津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一个排头兵”、“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四个着力”和“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重要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加快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努力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要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必须切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必须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群众。

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国前列。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和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经济结构显著优化。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基本形成,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进一步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加快,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城市功能显著提升。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服务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全面增强,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乡面貌发生根本变化。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8%,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社会建设显著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5年。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达到6.2张。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体系。形成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体制,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民计民生显著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600万人以内,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1.5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显著加快。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金融改革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使我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全面实现中央对天津的城市定位和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 实施国家发展战略 全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紧紧围绕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全面加快各功能区开发建设,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构筑领先优势,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对全市和区域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争创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领航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谐社会首善区,努力当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加快形成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瞄准国内外制造业发展前沿,顺应产业调整趋势,科学确定产业功能区发展重点,尽快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龙头项目、高端项目、关联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海洋科技、节能环保等产业。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区试点,建设滨海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加快聚集国家级和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培育壮大国家生物医药创新园、国家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智能化发展,建设科技创新领航区。

二、加快确立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

整合提升海港空港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综合优势,显著增强滨海新区航运和物流服务功能。加强海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航道等级,建设港城分离的交通网络。加强空港建设,完善航线网络,引进优质运力。发展海、空、铁、陆多式联运,实现无缝对接。建设航运金融服务体系,设立航运交易所,建立航运价格指数,开展船舶和飞机融资租赁、保理等业务。建设航运商品交易体系,发展高端商业服务,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航运物流网络体系,完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配套设施,探索与国际规范相衔接的物流标准。完善保税、船舶登记、口岸监管等与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依托海港物流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滨海旅游区等区域,大力发展适合新区特点的金融、航运、物流、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三、加快提升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

不断提高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增强服务环渤海和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开放的能力。促进东疆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转型,发展国际转口贸易、国际旅游、离岸金融等业务,建设保税展示交易平台、保税期货交割库、免税商店等设施,增强综合保税功能和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鼓励企业并购跨国公司品牌、技术和研发能力,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完善大通关体系,加强天津口岸“一站式”通关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电子口岸功能,创新口岸监管机制和信息化应用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和口岸服务能力。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拓展“无水港”布局,推进港口功能、保税功能和口岸功能延伸,发展大陆桥运输。积极营造国际化的发展环境,提升滨海新区国际化水平,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

四、加快建成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型住宅,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统筹城区和功能区建设,形成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汉沽、大港城区为两翼,中新生态城、北塘新城区等为补充的城镇体系。加快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建设,形成现代化高端商务商业中心。积极推进中新生态城建设,创新发展模式,成为“能实施、能复制、能推广”的宜居生态示范新城。建设和完善官港、北塘等森林公园,修复湿地、海岸带生态系统。改善海河下游河口生态环境。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首善区。

五、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全面实施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发挥好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建设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推动建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推进土地征转用分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东疆保税港区制度创新,创建国际一流的口岸管理体制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展科技金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二元并轨。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加快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推进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社会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新区的事在新区办的工作机制。

第四章 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壮大区县经济实力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推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和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不断壮大区县经济实力,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统筹中心城区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优化功能定位,增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功能,提高服务和辐射能力,着力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备、社会文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标志区。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积极实施“一主两副、沿河拓展、功能提升”的发展策略,加快建设小白楼、解放路、南站、文化中心等地区城市主中心和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两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加快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推进新开河、子牙河开发改造。

提升中心城区产业层次。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都市型现代工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提高服务型、创新型、都市型经济发展水平。将海河两岸和文化中心周边、解放南路地区打造成高端服务业的标志性区域。充分发挥地域和人文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建设提升一批总部经济聚集区、特色经济街区、创意产业园区等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都市型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楼宇经济,打造一批“亿元楼”。

改善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完善交通、居住、公共服务等各类设施,美化城市环境,着力提升载体功能、文化品位和宜居程度,促进中心城区繁荣繁华。

二、大力发展区县经济

坚持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居住社区联动发展,加强区县重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强区强县强镇,尽快提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全面提升郊区县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加快提升区县产业水平。

大力发展区县工业。以区县开发区和示范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支撑,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工业龙头企业,着力推动区县工业集群化发展,全面提升区县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乡村工业向示范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集聚,全面建成31个示范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区县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村观光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城镇和农村社区服务水平。加强区县产业与滨海新区、中心城区的对接,推动三个层面合理分工协作,健全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二)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

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完成四批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试点任务,适时启动新一批试点。推进“三区”联动发展,把示范小城镇建成高水平、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镇。到2015年,100万农民从分散村庄迁入示范小城镇。

构建新型农村城镇体系。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11个新城,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加速人口聚集,使新城成为区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和服务中心。加快中心镇和一般镇建设。

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按照“六化”和“六个一”的标准,每年创建100个以上文明生态村,到“十二五”末,全市文明生态村累计达到1300个以上。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排水、电网、通信、垃圾收集及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构建完善便捷的交通网络,改造提升区县和乡村公路。加强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燃气向城镇和农村覆盖。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以及文化体育设施水平,积极推动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

四、完善城乡统筹政策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城乡建设发展的协同性和系统性。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投入。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快制定和实施扩权强镇、户籍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新路子。

第五章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抓好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构筑高端产业高地。

一、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加快产业聚集,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到2015年,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

(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八大优势支柱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大力发展产业创新集群,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构建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优势。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积极培育市场,带动产业发展。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技术和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

(二)发展壮大优势支柱产业。

航空航天产业。以做大主机、完善配套、壮大规模、培育核心竞争力为方向,重点发展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推力火箭、卫星和空间站为核心的“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积极发展航天器、飞行器、航空发动机及相关设备,形成以总装制造为核心,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航空物流、维修服务等配套完备的航空产业体系,以火箭制造装配、空间站和卫星设计制造、卫星应用为核心的航天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石油化工产业。以园区化、规模化、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加快建设南港石化产业聚集区。完善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能量综合利用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绿色环保、规模超百万吨的高端石化产品,加快实施中俄东方石化千万吨级炼油、中外合资百万吨级乙烯、南港公用工程岛等重点项目,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以大型、成套、智能为方向,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装备、石化装备、造修船、大型工程机械、风电成套、水电成套、核电成套、超高压输变电成套、港口机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成套装备,建设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引领,以临港装备制造聚集区为龙头的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无缝钢管、高档板材和高档金属制品等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建成国际一流的无缝钢管基地和优质钢材基地。巩固经济型轿车优势,做强中高级轿车,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建设国家级汽车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以巩固基础、强化优势、培育新兴、抢占高端为方向,做强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数字视听三大优势领域,壮大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集成电路、嵌入式电子、软件四大潜力领域,培育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光电子五大新兴领域,加快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带动产业高端发展。加快“三网”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以整合资源、高端聚集、做大规模、规范发展为方向,着力培育疫苗、干细胞等生物医药新兴行业。加快化学新药研制开发,建设治疗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等大病种药物生产基地。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中药标准化建设。壮大高端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微创外科器械等医疗器械潜力行业,大力发展以功能性保健食品为代表的健康产业。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需求牵引、创新驱动、重点突破为方向,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群。重点发展绿色电池、光伏电池、风能、核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建立新能源产品检验、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和功能材料,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轻工纺织产业。以品牌引领、品质保障、创新驱动、绿色生态为方向,整合品牌资源,扩大品牌优势,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重点发展白色家电、绿色食品、手表及精密加工、自行车、日用化学品、纺织服装、造纸包装、塑料制品、工艺美术九大领域,加快建设临港粮油产业园和轻纺经济区,打造国家级轻纺工业精品基地。

国防科技工业。以寓军于民、军民融合为方向,加快建设十个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发平台,打造十个军民结合产业化基地,引进百家大院大所和百家龙头企业,形成以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优势民品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国家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三)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进一步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着力抓好龙头项目、产业链高端项目。合理引导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大力实施专利、品牌、标准战略,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升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加强企业科学管理,强化营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推动电力、钢铁、化工、水泥、印染等行业的劣势企业和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大、水平高、辐射强的服务业重大项目,推出一批有特色、精品化、集聚人气的“短平快”项目,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增长质量、效益和水平,实现服务业的突破性发展。

(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优势支柱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推进制造业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

现代金融业。发展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健全金融服务链,设立和引进银行、保险、保理、资产管理、社会信用、预付费消费和第三方服务外包等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和辐射力。加快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金融与产业的对接机制,发展产业金融、科技金融、农村金融、消费金融、航运金融和低碳金融。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小额贷款业务。提升企业价值链,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重点培育更多企业上市,加大债券发行力度。强化政府服务链,建设解放北路和于家堡金融区等金融特色服务区,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促进金融业集聚发展。完善金融中介服务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规范健康快速发展。

现代物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物流业知名企业,建立总部型物流基地和运营中心。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石化、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农副产品等八大行业专业化物流。构建大集大散的商贸流通辐射体系,做大做强钢材、建材等生产资料市场,汽车、轻纺、日用品等综合消费品市场以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冷链物流、邮政物流、应急物流、期货交割库等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专业物流节点网络,以海港、空港为核心,建设一批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专业化物流园区。积极扶持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推动大中型企业的物流资源和业务整合,积极推进中小物流企业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创新。构建多级互通的物流信息化体系,加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进物流标准化普及。

科技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工程咨询、技术交易与知识产权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做大做强一批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建设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在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等重要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技术上实现突破,积极发展增值业务和互联网业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中介服务业。以会计税务、法律服务、咨询评估、人力资源等行业为重点,打造现代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中介机构来津执业,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知名度高和公信力强的品牌企业。通过引进专家、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中介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二)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引入现代技术、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整合资源,整治运营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培育优势品牌,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

商贸餐饮业。建成津湾广场、泰安道五大院、银河购物中心等高档商业设施,吸纳特色商贸项目集聚,着力打造现代都市商业集聚区,提升改造和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发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做大做强零售业网络销售。扶持老字号和特色专卖店发展。完善便民服务网络,发展社区商业,提升改造农村便民商业设施。鼓励发展便民餐饮服务。

旅游业。把天津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强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建设和提升邮轮母港、航母主题公园、中国旅游产业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着力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和都市博览游、海河风光游、滨海休闲游、山野名胜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办好以中国旅游产业节为龙头的系列旅游节庆活动。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开发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业与商贸、农业、工业、文化、体育、教育、保健等相关产业的整合发展,完善提升旅游配套服务,延伸旅游产业链。建设一批旅游特色村和特色乡镇。深化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互动,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

房地产业。保持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适度增长,提高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分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科学规划房地产开发空间布局,增加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加快建设新家园、商业地产和大型公建项目。鼓励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制度,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社区服务业。整合社区资源,引入社会投资主体,大力发展家政、养老、托幼、医疗、陪护、健身等社区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为居民家庭提供多样化、高质量服务。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设施覆盖率和利用率。建立社区服务培训基地,努力吸纳更多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行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快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

(三)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加快特色化、专业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拓展新兴服务市场,引进和培育知名品牌,尽快壮大新兴服务业。

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广告设计和工艺时尚设计,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类企业,聚集一批国内外顶尖设计大师。扶持工程咨询、战略咨询、商务策划等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商旅文”相融合的创意体验产业链。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老大楼、老厂房、老仓库,建设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创意产业园区。

会展业。建成梅江会展中心二期,提升滨海国际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等大型场馆的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展会承办能力。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影响、有实力、与国际接轨的会展企业,大力发展会展服务机构。办好夏季达沃斯论坛、国际矿业大会和津洽会、融洽会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展会,积极申办承办国际国内高端会展活动,完善会展经济产业链,打造知名会展品牌。努力建成我国重要的国际会议举办城市和会展中心城市。

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建设一批高档商务楼宇,打造一批专业特色楼宇。完善商务、商业、物业等配套设施,提升楼宇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水平。搞好楼宇招商,积极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来津设立区域性总部和职能型总部。

服务外包业。以软件服务、金融服务、生物医药研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外包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发展离岸外包,积极开拓在岸外包市场,继续壮大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高新区等服务外包基地和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加强服务外包中介组织建设,打造外包服务平台。支持并资助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资质认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培育和打造企业品牌。

(四)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加快体制创新。推进南开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选择2至3个区县开展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服务业垄断行业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

完善政策体系。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服务业发展重点指导目录,制定和完善扶持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促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内置服务功能剥离。积极培育服务业品牌。加大财政对服务业投入力度,发挥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完善鼓励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三、巩固发展都市型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积极发展优质高效设施农业。稳定粮食生产,积极抓好“菜篮子”工程,不断增加农副产品品种和产量,提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和种养殖业示范园。加快绿色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改造提升设施农业,全市设施农业达到100万亩。

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优势种业基地,保持黄瓜、种猪、杂交粳稻等优质种业的全国领先水平。加强动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培育食味米、转基因棉花、农产品保鲜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不断提升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提升执法监督能力、检验检测能力、质量追溯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市级和区县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确保全市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排灌泵站更新改造。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设施。加强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对农业生态价值的保护、开发利用和补偿。

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盟,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产销直挂。到2015年,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农户达到95%左右。

四、优化产业布局

依托资源、区位、市场优势,坚持科学定位,进一步优化全市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合理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全面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优化工业布局。围绕优势支柱产业,依托重点产业功能区,着力打造临港装备、南港石化、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集聚区,构建形成京津走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和临海产业发展带,整合、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区县经济增长点,形成“两带集聚、多极带动、周边辐射”的工业总体空间布局。

优化服务业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区中央商务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文化商贸、中新生态城、航运、智慧、科学、商贸城、航空、会展等十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蓟县山地旅游和商贸组团、宝坻温泉旅游和商贸组团、宁河汉沽湿地旅游和商贸组团、武清物流和商贸组团、静海物流和旅游组团、大港物流和旅游组团等六大现代服务业组团,加快形成“两核两轴两带”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优化农业布局。加快构筑滨海高端、环城高端、中部特色、北部休闲观光等四个农业功能区,形成京津生态艺术走廊、海洋神韵、山水风光、湿地原生态、水乡风情等五个创意农业产业带。

第六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集聚国内外科技和教育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着力构筑自主创新高地。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培育自主创新主体,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生命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等12个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14个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攻克一大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加大重大技术在资源节约与利用、智能交通、社会安全、重大疾病防治等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组织实施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和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推动智能无线传感网络、互联网安全技术及产品、先进能源技术及产品、重大疾病新药创制等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提升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初步建成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聚集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水平海外研发机构。建设生物医药、高端信息技术等10个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组建新能源汽车、高性能计算机等12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支持国家级和市级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科技信息资源网络、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网络,建设一批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做大做强技术交易市场。

培育创新主体。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大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企业,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一大批科技“小巨人”顶天立地的发展态势。建设“创业之家”,搭建创业服务平台,集中创业要素,实施一站式服务,把天津打造成为创业环境最好、支持政策最优、成功率最高的城市。到2015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万家。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流转体制。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改革试点城市。加大财政科技支出,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科普工作体系,建设“科技之家”等科普基础设施,完善科普教育网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协作。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城市。实施知识产权倍增计划,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加快重大发明专利实施转化,扩大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贸易,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共享。到2015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件。

二、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全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服务需求、争创一流的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强教育综合实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基本建成教育强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搞好教材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优质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强化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加快农村乡镇幼儿园提升改造和村级规范幼儿园建设。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向农村和相对薄弱的学校倾斜。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扩大农村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到2015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超过96%,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建成海河教育园区,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办好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建设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的对接,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加强在职教育,完善并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和认证体系。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建设,鼓励高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加快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创建国际高水平大学,建成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大学。建设天津健康产业园区。优化专业结构,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打造一批跻身国内和世界一流行列的高水平学科。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优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集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

深化教育改革开放。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创新,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切实抓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远程教育改革创新。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支持老年教育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高质量发展民办教育。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建设。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保障机制。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贯彻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尊重规律、优化环境的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全面实施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构筑人才高地。

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落实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深入实施“院士重点后备人选资助扶持计划”、“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和引进更多创新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积极争取更多海外引进人才进入国家“千人计划”。到2015年,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78人年。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健全后备干部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打造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党政人才队伍。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2万人。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38万人。加快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6万人。加大农村人才对口扶持力度,全面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达到20万人。积极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

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与交流。选送优秀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优秀年轻干部到发达国家培训,拓展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提高专业水平。大力实施引智项目,吸引高层次外国专家开展科研、教育、管理合作。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和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健全环渤海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

第七章 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坚持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显著增强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着力构筑生态宜居高地。

一、发挥规划的先导和统筹作用

运用先进理念,加强综合研究,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深化落实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推动城市功能向滨海新区、海河中游、新城和小城镇拓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外围新城、示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城市发展格局。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编制好近期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公共设施规划,提升重点地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完善规划管理体系,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

二、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以强化对外辐射、促进双城对接、畅通城市交通为重点,加快“两港三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以“双城”为中心,通达腹地,高效、便捷、安全、绿色、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运输体系,基本确立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枢纽地位。

海港。进一步调整港口结构,优化港区布局。重点建设北港区30万吨级深水航道、南港区5至10万吨级航道以及东疆集装箱码头、南疆专业化码头等项目。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快南环铁路扩能改造、南港一线、进港三线、滨石高速公路等集疏港交通建设。加大对集装箱、原油、钢材、汽车等重点货类的市场开发力度,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将天津港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我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到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0万标准箱。

空港。实施滨海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建设京津城际机场联络线、地铁2号线机场延伸线、成林道延伸线等配套交通工程,改善机场空域条件,进一步增强干线机场的功能,建设我国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大型门户枢纽机场。到2015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600万人,货邮吞吐量达到50万吨。

区域交通。以完善西部、北部通道为重点,推进津保铁路、京沪高铁、津秦客运专线和塘承、京秦、滨石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通达“三北”地区和西部腹地的快速交通网络。到2015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50公里,新增铁路营业里程448公里。

城市交通。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建成京津城际延伸线,完善双城间的轨道交通,形成津滨快速交通走廊。建设蓟汕联络线,打通海河中游南北通道。加强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道路网建设,新建和拓宽一批城市道路,打通一批卡口路段。完成外环线东北路段拓圆改造。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安全岛等人行过街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加快建设和完善停车设施。强化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综合信息集成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域的智能化中央管理系统。

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公交网络体系。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增加公交专用车道,开通快速公交线路。发展清洁能源公交车。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成地铁2、3、5、6、9号等线路,启动建设4、7、10号线以及Z1线(文化中心-开发区)、Z2线(滨海机场-生态城)、Z4线(中部新城-汉沽)、B2线(临港经济区-黄港欣嘉园)等轨道交通线路。推动轨道交通向周边新城和中心镇延伸。到2015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30公里。加快西站、于家堡、机场、滨海高铁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一批与轨道交通、长途汽车接驳换乘的枢纽站。加大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补贴力度,增加运营车辆,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市民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率提高到30%。

三、加强资源保障建设

(一)加强水资源保障。

供水。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工程及市内配套工程建设,提高城市供水能力。统筹外调水、淡化海水和再生水配置,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优化供水布局,建立安全、稳定的供水系统。发展再生水和雨水资源收集利用,加快再生水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积极发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到2015年,全市供水总能力达到400万吨/日以上,中心城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新城等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深度处理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30%。

排水。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大地下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城区空白区和低洼区排水设施建设,搞好雨污分流。加快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大幅提高污水处理厂负荷率。到2015年,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

节水。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严格控制新上高耗水项目,鼓励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1立方米左右。推广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大力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

(二)完善能源供应体系。

电力。建设北疆电厂二期、南疆热电厂、北郊热电厂、北塘热电厂等项目,新增本地装机800至1000万千瓦。实施陈塘庄热电厂搬迁工程,关停第一热电厂、永利电厂和军粮城电厂4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积极发展燃气、风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引进“西电东送”、直流及特高压外来电力。

供热。在有条件的区县大力发展热电联产、燃气和地热等清洁能源供热。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继续推进燃煤小锅炉并网,禁止新建和扩建燃煤锅炉房。加快热电联产配套管网建设。推广计量供热。到2015年,全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3%,热电联产比重达到40%以上。

燃气。积极落实新增天然气资源,争取天津港液化天然气、唐山液化天然气、内蒙古煤制天然气进津,增加常规陆上天然气供气规模。建设10亿立方米大港地下储气库、天津港1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燃气应急储备能力达到15天。加快燃气管网建设,管网年输配能力达到100亿立方米。发展燃气汽车,配套建设汽车加气站。在有条件地区发展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及分布式能源。到2015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例达到8%以上。

节能。加强工业节能,引导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做好冶金、电力、化工等行业节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推进建筑节能,加快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全部实现三步节能。促进交通节能,推广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节约技术及替代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强计量节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大力推广地源热泵等先进节能技术。

(三)集约节约用地。

制定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管控作用,科学调控建设用地指标。完善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上一篇: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下一篇:天津“十二五”再做节能降耗领跑者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