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时期,天津市容园林系统高度重视城市市容环境和园林绿化品质,制定并实施《美丽天津-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城市管理行动纲要》。
在园林绿化方面,颁布实施《天津市绿化条例》、《天津市公园条例》,编制《天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制定实施了《天津市园林养护管理导则》及《市市容园林委城市树木迁移栽植专家评审制度》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和政策,实现了依法依规建绿、管绿和护绿。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2784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达25307万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面积达765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46%、32.23%和9.7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绿地率较“十一五”末分别提高了2.9和3.8个百分点。
在市容环境方面,截至目前全市实际运行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0座,处理能力10400吨/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5%以上,焚烧无害化处理工艺占比由“十一五”期末的22%优化为46.2%。全市拥有生活垃圾转运站5座,收集站211座(处),含压缩式86座(处),压缩式收集站占比为40.8%。积极推进餐厨垃圾“就近就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环卫装备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城市道路标准化作业、机械化扫保,积极探索物理清雪和非氯融雪,中心城区道路可机扫水洗率由30%历史性提高到100%。
(二)“十二五”重大工作举措
“十二五”期间,市容园林行业紧紧围绕美丽天津建设,全力实施《美丽天津—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和城市管理行动纲要》,逐步形成整洁、优美、舒适、有序的市容环境新格局。
1、着力推进生态大绿建设上水平
从外环绿带、道路绿廊、公园绿地、垂直绿化、绿荫泊车、城市绿道“六绿工程”,到入市绿化、道路绿廊、街心绿地、桥区绿化、垂直绿化、沿河绿带、社区绿化、城市绿道、公园绿地、立体绿化“十绿工程”,城市绿化秉承“生态大绿、多种树、种大树”理念,编导则、出标准、搞试验、做示范,精心打造“一棵树就是一个工程”。建设提升各类公园逾百座,植树逾千万株,建设提升各类绿地10266万平方米,城市绿化展现生态大绿新姿,园林绿化释氧固碳、增湿降噪、滞尘防污的生态效应初步显现。
一是全面推进外环绿带建设提升。新建提升71.4公里外环线内侧绿化420万平方米,栽植乔灌木38万株,三年计划任务一年实施完成,构建起环绕中心城区的外环内侧绿化生态大绿屏障。
二是全面推进道路绿廊建设提升。围绕快速路东南半环、西北半环、友谊路至天津站、友谊路至天津西站、友谊路至天津南站、友谊路至机场等重要道路,完成友谊路、津滨大道等151条道路(路段)沿线绿化700余万平方米。栽植补植行道树,双排双向品字型栽植行道树形成内外贯通的绿色廊道。
三是全面推进公园绿化建设提升。完成青云公园、盐坨公园、昔阳公园等新建提升公园向市民群众开放。实施侯台公园、富民公园等254万平方米建设提升。全市在册城市公园数量由“十一五”期末的83个增加到102个,公园绿地面积增幅达19.5%,城市“绿肺”功能显著增强。
四是全面推进绿荫泊车建设提升。实施中心城区236个旧楼区绿化环境提升,建设林荫停车泊位2万余个。先后形成了西园西里、海建里、谊景村、凤岐东里、利德公寓等一批绿荫泊车精品小区,提升绿化水平的同时,有效破解小区乱停车、群众停车难等问题。
五是全面推进城市绿道建设提升。沿复兴河城市绿道示范段、郁江园展示出高水平园林园艺精品工程品质,植物多样,配置精致。着力打造“生态、大绿、自然、低碳、慢行”五位一体,铁轨步道、林荫慢道“双道”并行的城市绿道。
六是全面推进入市绿化。实施友谊南路、解放南路、洞庭路、大沽南路、津滨大道、金钟河大街、京津路、辰昌路、西青道、复康西路、津涞道、芥园西道12处主要入市道路133万平方米绿化提升。能宽则宽,大绿成荫,展示生态大绿的入市形象。
七是全面推进桥区绿化。实施中石油桥、宾悦桥、津滨桥、卫昆桥、郁江桥等中心城区主要立交桥桥区100余万平方米绿化建设提升。清脏治乱,除污去垢,充分利用桥下、桥区空间,形成绿化规模和生态浓荫大绿效果。
八是全面推进街头街心绿化。实施中心城区近百条道路街头裸露地、三角地、清拆地等可绿化地块200余处50余万平方米绿化建设提升。营建形式多样,精致优美的街头生态绿地和街心游园,美化市容环境。
九是全面推进河岸绿化。实施中心城区津河、卫津河、月牙河、北运河等主要城市河道沿岸绿化补植增植,提升绿化面积20余万平方米。打造点与线、绿与水完美融合的沿河绿带。
十是全面推进立体绿化。秉承“以绿为墙”的原则,实施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和立交桥20万延米垂直绿化。积极推进立体绿化,进一步丰富园林绿化的空间层次和城市立体景观效果,增加城市绿量。着力实现“连线、聚片、成景、多样”的综合园林立体绿化效果。
2、着力推进市容市貌品质上水平
围绕快速路东南半环、西北半环、友谊路至天津站、友谊路至天津西站、友谊路至天津南站、友谊路至机场“双环四线”重点道路,对沿线“路、桥、河、房;灯、俱、站、区;线、栏、园、厕”等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要素,按照“大气靓丽”的要求进行整饰提升。
一是全面推进街容综合提升。从整修整饰道路护栏,提升座椅、果皮箱,到整饰建筑立面、规范牌匾、治理非法户外广告;从清整立交桥、人行天桥,清洗桥梁护栏,到整饰地袱、隔音板;从五大道、天塔、古文化街、大学城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到海河沿线景观设施综合修复,坚持“一个城市元素就是一个工程”的理念,精心实施道路环境、沿街建筑、桥梁设施、交通设施、马路家具等高标准、立体化综合提升,重点道路、重点地区市容市貌更加清新靓丽。
二是全面推进夜景灯光提升。着力建设特色鲜明、优美靓丽的“一河一线”标志性城市夜景灯光体系。按照“统一组织、原貌提升、属地管理、全部移交、长效规范”的原则,推进海河沿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并纳入长效管理。精心打造以“金色海河·流光岁月”为主题的海河夜景灯光体系,突出节点、丰富层次,重点提升12座桥梁、全线建筑及沿线堤岸夜景灯光。建设提升中心城区25公里夜景灯光线,建设提升292栋建筑及沿线围墙夜景灯光,丰富夜景层次,提升城市品位。强化路灯设施维护,确保城市道路有路有灯有亮。
3、着力推进环境卫生管理上水平
以巩固和发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成果为主线,狠抓管理责任和工作任务落实,环境卫生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迈进,作业机械化向常态化发展,以标准化、规范化、动态化、信息化为手段,精细化管理精细化作业,实现了环境卫生管理新突破,推动了我市环境卫生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环卫道路清扫机械化作业大幅提高。“十二五”末,全市新增洗路车647部。中心城区1274条4929万平方米可机扫水洗道路机扫、水洗率提前实现两个100%;滨海新区795条3467万平方米可机扫水洗道路机扫水洗率实现100%;四区一县政府所在地294条1668万平方米可机扫水洗道路机扫水洗率实现100%。
二是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制定实施了《天津市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作业管理标准规范(试行)》、《天津市环卫公厕作业管理标准规范(试行)》、《天津市居民社区清扫保洁作业管理标准规范(试行)》,以及《中心城区次支道路和社区周边道路环境卫生质量标准规范(试行)》,进一步明确作业标准,规范作业流程。修订完善了《天津市各区县环境卫生作业管理考核范围图册》、《天津市市内六区环城四区道路扫保作业量数据统计手册》、《天津市市内六区环城四区环卫公厕数据统计手册》,以及《中心城区道路环卫作业明细手册》,夯实了环境卫生作业设施量的基础数据管理。
三是环境卫生基础管理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创新“标准化作业、台帐式管理、全方位巡查、GPS定位监控、监督考核全覆盖”五项措施,总结推广“扫、吸、冲、洗、保”五字组合作业法,建立了环境卫生作业基础台帐体系,积极推行“夜间机扫水洗、白天洗路保洁”的科学作业模式;严格作业时限,实现了主干道路及重点地区道路清扫保洁时间18小时,次干道路及支路清扫保洁时间14小时,居民区里巷甬路支路清扫保洁时间12小时,道路环境卫生达到“道牙无尘、路无杂物、设施整洁、路见本色”的标准;完善环境卫生作业监控,为中心城区现有833部机扫水洗车辆装备车载监控硬件设备,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监控体系。
四是改善提升城市环卫公厕环境面貌。经过几年来建设提升改造,全市拥有各类城市公厕1358座,标准式环卫公厕823座,其中二类以上环卫公厕453座,占标准式环卫公厕的55%。对二类以上环卫公厕实时跟踪保洁,对三类环卫公厕实施巡回保洁,全市环卫公厕实现24小时对外免费开放,市民群众如厕环境明显改善,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
五是探索清融雪“清洁”处置新方式。全面推进机械物理清雪和非氯融雪,主干道路实现机械化除雪作业,重点道路进行了非氯除雪试点和物理除雪试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清融雪对市政公用设施的损坏,促进冬季净雪循环再利用。
4、着力推进城市精细管理上水平
一是全面推进专项治理细化延伸。按照“整洁有序”的要求,深入实施入市环境、停车秩序、渣土洒漏、沿街底商、占路经营、市场外溢、桥下空间、环境脏乱、门前三包、露天烧烤等环境秩序专项治理工程,全方位综合整治市容环境秩序,抓重点、促难点、扫盲区。
二是完善提升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更新矢量地理信息地图,进一步提高设备工作效能和动态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进城市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动态化、常态化、信息化。
三是依法行政强化法制建设和管理考核。坚持依法行政,出台了《天津市绿化条例》、《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形成了我市市容园林行业“3部法规、10部规章”为主干的法规制度体系。制定了《天津市城市管理考核办法》等,强化城市管理考核,保障城市基础设施正常规范运转、维护城市公共空间秩序。
四是网格化管理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在运行管理机制上,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两级监督、一级指挥”的管理模式,全市16个区县8个市级部门590平方公里均已纳入数字化、网格化城市管理,实现互联互通。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中心城区划分为3002个数字化网格,实现了万米网格监督管理的全覆盖。
5、着力推进科技装备建设上水平
一是科技成果课题攻关突破百项。以“科技兴容”、“科技兴绿”为纲,科技工作服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服务美丽天津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市容园林科研项目105项。
二是新技术新工艺得到有益尝试推广。引进先进成熟的生活垃圾处理和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实现了卫生填埋、焚烧和生物技术并存的技术处理格局。餐厨垃圾处理新技术在和平区、海河教育园等进行推广应用。园林绿化垃圾生物处置成肥技术在海泰高新区、武清区和花苗木中心得到推广应用。引进扩繁、推广应用花苗木新优品种达100余种。喷灌、微喷、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在园林绿地养护、花苗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反季节绿化栽植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园林植保无公害防治技术进展显著,防治美国白蛾等危害严重害虫的综合技术日臻完善。
三是新标准新导则发挥重要指导作用。编写和修订了一批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夜景灯光、市容整修等专业技术标准和导则。“六绿”技术导则在近年大绿园林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环卫装备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累计购置环卫专用作业车辆4030部(含垃圾运输车368部),提前实现中心城区可机扫、水洗率两个100%,强化垃圾运输车的提升改造,实现全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车“黄标”变“绿标”、污染变环保。
“十二五”期间我们取得一定经验和收获,持续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清新亮丽的市容环境,得到了市民群众的普遍欢迎。生态大绿的建设提升推促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养护、管理步入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城市基础设施要素的整饰提升,强化了每寸土地有人管,每个设施都管好,每个环节管到位,有效推促了城市的精细化动态管理责任落地、管理生根、成效显著。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密围绕美丽天津建设奋力拼搏,市容园林行业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距离新形势下天津的定位和发展要求,市委、市政府的高标准要求,广大市民群众的企盼,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正确认识差距,抢抓机遇,实事求是,着力实现市容园林行业全面、优质、快速、协调的新发展。
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生活垃圾处理、转运、公厕等环卫设施、各类公益性城市绿地建设选址难,落地难。建设资金短缺,纯公益性设施管理精细化水平还不够高,长效管理经费不足。市容园林行业整体科技研发水平滞后,工艺技术创新不够等问题依然有待进一步协调解决。为此,“十三五”围绕持续推进美丽天津建设,全市面临“京津冀一体化”等五大战略机遇迭加,以及影响和制约市容园林行业快速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机遇挑战并存,任重道远。
三、“十三五”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着力实施城市“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细化”,营造整洁、有序、大绿、生态、靓丽、精致的市容市貌,精心打造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和城市管理的升级版。
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率”指标分别达到40%、35%、12平方米以上,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实现中心城区主干道路、重点地区、重点次支道路沿线建筑立面整修全覆盖。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力争达到98%。城市建成区主干道路可机扫、水洗率达到100%,小街小路可清扫水洗达到100%,创建全国最整洁城市。实现“依法管理、智能管理、监督考核保障”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体系,推进城市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动态化、常态化、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重点举措及任务
(一)城市绿化工程
瞄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构建以复合型功能为主体的网络化绿地系统。继续开展《天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深化完善工作,按程序完成规划报批程序。全市每年建设新增各类城市绿地2000万平方米以上,全面推进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努力提升城市绿化“三率”指标。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品质,增强城市“绿肺”功能和防灾避险应急储备能力,充分发挥园林绿化释养固碳、增湿降噪、滞尘防污的生态作用。
1、着力实施绿园工程
一是以公园绿地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天津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外环公园连绵带“两园一带”建设。规划建设滨海新区海港生态公园,建成侯台城市公园、梅江公园、柳林公园、南淀公园、银河公园、李七庄公园、向阳公园、北辰文化公园、北福岭公园、北仓公园等一批市、区公园,新建提升100个街心和社区公园。
二是以绿为主合理布局。公园建设提升坚持生态大绿、自然精致、植物造景、丰富多样原则。融入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低碳环保、节水集约等先进理念,多种树,种大树,多渠道扩大绿色空间。优化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科学规划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由城市任意点出发500米可达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街头街心绿地,1公里可达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街心公园或集中绿地,3公里可达区级公园,10公里可见市级公园或大型风景区,满足市民群众就近休闲、健身、游憩等综合需求。
2、着力实施绿道工程
一是建设快速路东南环线生态绿廊。建设提升快速路东南环线津昆、卫昆、昆仑、海津等桥区绿地,提升月牙河公园,串接形成步道、慢道“双道”并行的东南半环生态绿廊,建设提升绿化面积95万平方米。
二是辟建中心城区城市绿道及绿荫步道。示范推行双排以上行道树“品字型”、多层次栽植模式,增加植被层次感和厚重感,推进城市绿道和绿荫步道“双道”建设,建成中心城区外环线内侧环城绿道,双环快速、主干路、入市路等200公里交织贯通的城市绿道。同步建设300公里供市民群众健身休闲的绿荫步道。
三是强化生态红线保护。继续实施与中心城区内外贯通的楔形生态绿地、相嵌公园,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滨河绿地等,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生态红线保护工作,完善城市楔形绿地布局结构,逐步实现“相连相嵌、交织贯通、绿环绕城、绿在城中”的大绿大美景象,为城市输送新风提供绿色通道。
3、着力实施绿区工程
一是推进社区配套绿化提升。全市新建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按照市统一规范和导则,科学配绿建绿。本着贴近居民、服务居民、方便居民的原则,对有条件的老旧社区推进小区绿化补建提升,规范建设林荫停车泊位。
二是加强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积极探索和推广垂直、立体、屋顶绿化,有效缓解绿地规划落地难,可绿化土地供应不足的矛盾。因地制宜,利用围墙、围栏、屋顶、阳台、露台、庭院等有效空间,推广地栽、棚架、花坛、树穴、种植槽、容器吊挂等多种栽植形式,由平面绿化向空间绿化拓展。着力开辟绿化新空间,提高绿化增长点,有效实施开缝建绿、宜绿则绿、能绿尽绿、空间占绿。建设提升马场道、贵州路、解放北路、大沽北路、友谊北路、吴家窑大街等道路垂直和立体绿化,将绿化延伸至城市“边、角、缝、栏、顶、台、池、箱”等,宜绿则绿,绿满空间。进一步打造民心工程,绿惠百姓,实现居民群众从奔“小康”到要“健康”的夙愿要求。
4、着力实施科技兴绿
一是拓展园林绿化新技术研发。引进100种新优植物品种,改善和提高城市植物品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强园林绿化建管科技研发建设能力,强化盐碱地绿化技术、耐盐植物培育驯化、乡土树种品种优选、“绿医院”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园林绿化土壤检测鉴定等研发工作,创新理念、科学研究天津市园林绿化典型问题和长效保护技术。规范绿化养护用土土壤检测制度,重点开展园林绿化生态功能及应用、园林植物保护新优技术、城市绿化模式及相关技术、植物育种及快速繁殖技术、植物生理生化及营养诊断技术、园林产业化技术、节水型灌溉技术、海绵城市相关技术等应用技术领域研究,积蓄和挖潜园林绿化发展后劲。
二是加强园林养护装备建设。增加高枝修剪、园林喷雾、园林灌溉等园林养管装备,统一规范冬季防寒设施,实现一级专业养管绿地面积达到80%以上。进一步推进园林养护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机械化进程,促进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配套研究制订绿化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依法建绿、依法管绿、依法护绿。
(二)城市美化工程
瞄准大气洋气的目标,以黑牛城道沿线建筑整修为示范,着力打造中心城区高品质、特色化的市容市貌美化升级版,保持市容市貌整洁有序、清新靓丽、生态宜居、独具特色,不断提升城市道路沿线街景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
1、着力实施建筑立面美化工程
保持中心城区151条重点主干道路(路段)沿线两侧、30个重点地区等环境要素高标准、零容忍,景观效果佳。对76条214公里道路沿线建筑实施立面整修,高标准整修红旗南路、解放南路等30条重点示范路,展示大气、清新、靓丽的城市街容。
2、着力实施城市家具提升工程
按照规范和导则,实施中心城区151条重点主干道路沿线两侧、30个重点地区果皮箱、座椅等城市家具规范设置,并统筹管护、全面考核,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品味,展示城市形象,方便游人休闲需求,形成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3、实现中心城区主干道路、重点地区、重点次支道路沿线建筑立面整修全覆盖
延伸市容市貌环境整治,对235条180公里次支道路沿线建筑立面进行粉刷清洗、规范清整。规范治理户外广告设施,实现中心城区主干道路、重点地区、重点次支道路沿线建筑立面美化全覆盖。
4、着力夯实市容市貌基础管理
与时俱进,适应发展,组织修订完善城镇街道市容基本规范和有关标准、市容市貌建筑立面提升导则,研究推广市容市貌提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科学指导建筑立面提升。编制完善城市马路家具、户外广告、夜景灯光、沿街底商等规范导则,全面指导市容市貌美化提升。
5、着力推进中心城区户外广告规范管理
组织编制中心城区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不同的区域、不同等级的路段以及不同等级的主要交通入市口划分发展级、控制级、禁止级三级。按照“服从市容、规范设置、控制总量、提高标准”的原则,对户外广告设置实施分级规范管理。
(三)城市净化工程
最整洁城市要求兼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基本特征和指标要求,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城市道路干净清洁,基础设施规范整洁,城市环境井然有序。
1、着力推进生活垃圾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一是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能力建设。按照国家技术指南和循环经济要求,中心城区周边建成两座现代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推动建设宝坻、蓟县、宁河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布局和服务功能,力争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实现县县具有垃圾处理设施,提升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应急保障硬件能力。对大韩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现有生活垃圾设施及外部环境提升改造。积极探索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等新工艺和新方法。
二是完善收运体系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组织做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设施更新,强化收运属地管理职能,有效治理城市存量垃圾,保持环境整洁优美。加强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实现生活垃圾运输处理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三是进一步优化环卫设施布局和功能。多渠道加强配套公厕、垃圾转运站、环卫停车场、环卫作息场所等环卫设施建设提升,进一步优化完善环卫设施布局和功能。各区按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洗扫车泥水分离一体化设备,消纳洗扫车作业产生的尘土泥水等。新建2-3个环卫作业车辆保暖车场,保证冬季机扫水洗车辆能够运转正常。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进程,示范推广餐厨垃圾就近就地无害化、资源化处置。
2、着力推进道路环卫作业精细化
一是合理有序增加环卫机扫水洗设备。按照国家要求科学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更新购置的环卫作业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显著提高。科学提升城市道路机扫水洗率,继续全面推行“扫、吸、冲、洗、保”五字组合作业法,在中心城区可机扫水洗道路机械化作业全覆盖的基础上,滨海新区和两区三县可机扫水洗道路实现全覆盖。更新购置一定数量的冬季洗路车辆,逐步提升冬季洗路作业能力,提高环卫装备整体作业效率和环保水平。城市建成区主干道路可机扫、水洗率达到100%,小街小路可清扫水洗达到100%,创建全国最整洁城市。
二是积极推广物理清雪和非氯融雪。推进氯盐融雪向机械化物理清雪和非氯融雪剂融雪转变,逐步扩大环保除雪作业范围,推动环保无害除雪取得新突破,力争“十三五”末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实现机械化物理清雪、非氯融雪剂融雪和溶盐融雪“三分天下”的格局。建立机械化物理除雪和非氯融雪剂融雪作业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融雪设施建设,保障除雪作业需要。
3、着力加强环卫基础管理
修订《天津市市容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天津市市区冬季清雪暂行办法》等政府规章,进一步明确社会单位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完善组织领导措施,拓宽制约途径和手段。继续修订完善城市道路机扫水洗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城市道路人工保洁捡脏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公厕管理和清扫保洁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居民区清扫保洁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机械化物理除雪和非氯融雪剂融雪作业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环卫作业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4、着力提升公厕保洁服务水平
强化公厕保洁管理,努力实现我市建成区环卫公厕实有率和类别标准达到或超过部颁要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保有4-7座,二类以上公厕达到75%。研究开发我市公厕引导和地理信息查询系统,提升环卫设施科技化服务水平,建设第五空间公厕。增加活动公厕,满足全运会等大型活动期间的服务要求。达到设施设备完善、环境卫生优质,全面提高社会公众服务功能。
(四)城市亮化工程
按照城市照明规划,夜景灯光提升改造坚持立体空间、错落有致、色彩协调,兼顾功能性照明“增亮”,景观性照明“添姿”。中心城区夜景灯光延续灯光体系建设,夜景灯光主体架构为:一轴、三心、四口、九点、九线,简称“一三四九九”。即以海河为轴心,以小白楼为城市主中心、以西站地区和天钢柳林为城市副中心,以城市设计重点九个区域为重要节点,以九条夜景灯光线贯通中心城区与四个城市重要入市口灯光,构建天津市夜景灯光景观网络格局。加大路灯照明设施实时监管力度,严格标准化养护管理,保持路灯设施整洁美观、照明节能、亮度提升。
1、着力推进重点地区夜景灯光建设提升
一是延伸建设“一轴”。海河三岔河口至海津大桥段两岸市容环境和夜景灯光随沿河项目建成而同步到位,保持美丽海河景观水平。在海河夜景灯光2015版提升工程的基础上,对海河大光明桥至海津大桥段夜景灯光实施全面建设提升改造。延伸“金色海河、流光岁月”的设计主题,突出“岸、绿、楼、桥”四大元素,建设海河夜景灯光观景平台,丰富景观层次,体现特色与新意,打造彰显海河文化、展现天津大都市风采的城市夜景轴线。
二是扩展建设“三心”。小白楼城市主中心周边区域夜景灯光已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新一轮的提升完善,“十三五”期间的建设提升重点为西站城市副中心和智慧城城市副中心。对西站地区(一期)建设的夜景灯光设施实施修复提升,补充建设西站周边可视范围的高层建筑夜景灯光,跟进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连点成片。跟进天钢柳林基础建设的发展进程,全面提升城市副中心夜景灯光效果。
三是提升建设“四口”。重点建设复康西路(南站)入市口、卫国道(机场)入市口、友谊南路(津港路)入市口、大沽南路(津沽公路)入市口等4个城市入市口的夜景灯光建设。结合入市口周边的夜景灯光现状和载体情况,重点建设入市口周边夜景灯光环境,以入市道路与外环交叉路口周边的桥梁、绿地以及大中型建(构)筑物为载体,沿街夜景向市区内延伸,整体提升入市口夜间环境,展示城市面貌。
四是实施完善“九点”。对鼓楼地区、文化中心地区、水上奥体中心等地区夜景灯光进行建设、修复、提升,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夜景灯光精品组团。同时跟进天拖创新产业园、津滨大道商贸物流区、卫国道航空商务区、金钟河商业综合服务中心、中山路商业服务中心、光荣道文化休闲中心等其它重要节点的建设开发,推动新建项目夜景灯光“三同时”的落实。
五是完善贯通“九线”。提升完善复康路延长线、复康路、吴家窑大街、围堤道、卫国道、昆仑路、黑牛城道、友谊南路、大沽南路等九条道路夜景灯光,连接重要入市口与城市中心区夜景灯光线路,贯通中心城区夜景灯光网络。重点修复提升夜景灯光基础较好的路段,补充建设盲区暗段,完善沿线大中型建筑、绿化、桥梁夜景灯光效果,以丰富的夜景元素贯通全线,展现都市夜景灯光效果。
六是推进夜景灯光精细化管理。新建建筑要保证市容环境和夜景灯光同步到位。同步实施智能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改造控制中心,更新机房设备,实施中心城区夜景灯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夜景灯光运行维护管理和考核机制,努力实现城市夜景灯光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网格化管理。
2、着力推进路灯照明节能和精细管理
一是提升改造路灯指挥管理监控中心和信息化管理中心。在现有数字化监控管理的基础上,提升改造路灯指挥管理监控中心,建设兼具地理信息管理平台、路灯启闭控制监测系统、绿色照明节能管控中心、信息化运行维护综合管理平台、智能化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等功能的城市路灯信息化管理中心,逐步实施重点道路灯杆的数字标签粘贴、单灯控制、视频点位接入等,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科学化、智能化管理。
二是加强城市照明建设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研究配套完善相关城市照明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城市照明建设规划,规范路灯建设标准,统筹城市照明,建立统一管理体制,加强对城市照明设施的依法保护力度,使城市照明建设管理法治化、规范化。
三是积极推广新光源新技术应用。对中心城区4.2万余盏高压汞灯进行节能改造,实现绿色照明。对重点道路沿线灯杆进行油饰,对老旧灯具进行更换,对重要路口路灯进行亮度提升,提升路灯设施景观“靓度”和照明“亮度”,确保路灯照明设施整洁美观。
四是优化路灯供电网络线路。全面完成路灯10KV线路供电网络梳理优化工作,增加路灯电源点接入配电电源,加强线路联络建设,对老化箱式站、室内站开关柜、老化高压线缆、老化灯杆及高杆灯等供电设备进行提升改造,确保设施安全正常运行,满足功能照明需求。
五是优化路灯养护基地布局和功能。完善现有路灯养护作业基地配套功能建设,针对养护区域合理增加4-5处维护作业基地,提高维护作业效率。针对不同环境、不同高度的路灯维护作业特点,购置先进的特种专业车辆,对超过使用年限的作业车辆进行更新,满足正常维护工作的需要。认真贯彻落实路灯照明设施养护管理标准,实现规范化作业、标准化管理,提升路灯照明设施养护管理整体水平。
六是推进城市照明科技推广和深化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推广城市照明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深化应用,更新更换全市4.2万盏高耗能高压汞灯,将城市功能设施建设与路灯设施有机结合,资源共享,开发应用路灯设施与电动汽车充电桩、城市WIFI、移动通信、视频监控等资源整合,推进智慧天津建设。
七是大力完善城市路灯照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路灯补建、改建等民心工程,进一步完善路灯设施建设,解决有路无灯、有灯长期不亮等问题,同时建立城市照明管理体系,确保道路及居民区照明设施完善,切实改善百姓出行环境,提升路灯照明设施养护管理水平。
(五)城市细化工程
按照《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深化、细化、优化管理细则,依法推进城市管理,积极创新监督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城管委协调推动作用,实施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配合,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努力实现每寸土地有人管、每个设施都管好、每个环节管到位。
1、着力推进行业立法标准导则建设
“十三五”着力实现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城市管理突出问题治理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全面完善法治市容、法治园林、法治城管法规制度体系。
一是制定出台一系列条例、规定。制定并实施《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本市生活垃圾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市容环境质量,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出台《天津市户外电子显示屏设置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户外电子显示屏的设置行为,实现统一规划和总量控制,维护城市容貌整洁美观。
二是修订完善一系列条例、规定和办法。修订、完善《天津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使其针对街镇综合执法改革及管理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修订《天津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我市户外广告设置依法管理;修订《天津市城镇街道综合整修管理规定》,发挥政府引导监督作用,促进建筑整修工作规范、健康、有序发展;修订、调整《天津市市容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以符合社会发展及市容环境管理实际需要;修订《市容园林委重污染天气道路机扫水洗应急保障预案》,贯彻落实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保障重污染应急预案工作部署;修订《天津市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作业管理标准规范》和《天津市居民社区清扫保洁管理标准规范》,适应创建最整洁城市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三是制定细化一系列管理配套规范性文件。制定有关占地设施管理、垃圾分类管理、机动车清洗管理、法规实施细则、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不断提升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适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出台《天津市重点线路夜景灯光设施维护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提升我市中心城区夜景灯光管理工作水平,通过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智能化管理,确保我市夜景灯光设施的开启率、完好率和整体效果;编制出台《城市公园市场化养护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我市城市公园市场化养护管理,提高全市公园的养护管理水平;制定《天津市环卫机械化标准化作业规程》,以适应全市可机扫水系道路全覆盖的新趋势。
四是加强普法宣传推进法治市容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对市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市容园林行业相关法规的普及率和知晓率,在全市形成共建共享、全民参与、模范遵守的良好社会氛围。
2、着力推进环境秩序综合保障
一是着力实施重点地区环境秩序保障。做好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天津站等30个重点地区市容环境治理工作。完成天津站、天津西站、天津南站、西青大学城、天塔、文化街、海河沿线、五大道8个重点地区市容环境提升。
二是着力实施入市道路环境秩序保障。综合整治友谊南路、津汉公路等21条入市道路市容环境。完成卫国道、津滨大道、复康西路、大沽南路、津汉公路、机场大道等重点入市道路及联络道路市容环境综合整治。
三是着力实施城乡结合部环境秩序保障。综合整治河东区与东丽区交界的沙柳路、河北区与东丽区交界的赵沽里地区等全市50处城乡结合部涉及道路及点位,建立组织网络、做好预案分析、协调应急保障、划清管理职责。
3、着力推进数字智能智慧城市管理提级
一是完善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到2017年完成环城四区及外围区9460平方公里基础地形图纳入系统,并相应完成各区县政府所在地建成区面积及场馆周边200平方公里基础数据库建立。
二是提升市级数字化城管巡查工作。到2017年市级巡查区域由现有185平方公里扩展延伸至360平方公里,覆盖市内六区、环城四区及场馆周边,重点保证151条主干道路、天津南站等重点地区巡查区域全覆盖、无遗漏。
三是升级改造数字化城管系统。完成数字城管系统服务器设备升级更新,系统网络改造,建设视频会议指挥系统及高清摄像监控系统,同步升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软件,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地理信息普查更新,利用“物联网+”技术,更好地发挥数字化、智能化城管优势和高效作用。
四是建设天津市公园管理和市容环境设施部件管理系统。着力推进开发公园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结合现代先进管理理念,推进全市公园资源信息化管理。实现园林养管、公园游览服务、科普宣传等综合管理功能,提升公园管理水平。包括三个专业数据库、三个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数据库为市容市貌库、园林绿化库、环卫库。三个地理信息系统为市容地理信息系统、园林地理信息系统、环卫地理信息系统。
4、着力推进环境秩序专项治理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坚决整治露天烧烤、马路餐桌等违法现象。结合近年治理成果,扩大延伸至外环线内所有道路和居民区及其它区县建成区和重点地区,敦促改装完成中心城区所有碳烤设备。
二是坚决取缔非法占路摆卖。落实岗勤责任制,对现存非法占路市场进行有效的规范治理,确保城市主干道路和重点地区均成为规范路、严管区。特别是对在正规菜市场外的非法占路经营行为,发现一处,取缔一处,不留死角和盲区,为场内合法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
三是加大对非法小广告的治理。对道路沿线各类建筑物、构筑物、路面、墙面等各类公共设施、居民区楼道内等摆放、张贴、悬挂、刻划、涂写非法小广告的行为,依法严管重罚,并将治理的成果列入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对市场、医院、学校景点等周边全面清理到位。
5、着力推进行业考核考评强化监督
一是充分发挥城市管理高位考核监督作用。采取定性、定量、定质、随机、错位等形式,组建考核中心,实现全天候、全时空、全方位、全覆盖和更加公开、公正、公平、透明考核。加大市容街景和环卫设施城管考核,完善细化城市管理考核实施细则,推进城市设施分类分级管理,实现城市市容景观水平高标准、常态化。
二是加强为民服务设施城管考核。加强对城市公厕、垃圾转运站和城市家具等直接为市民服务的设施实施城管考核,做到内部设施干净整洁、维护到位,建筑外檐美观整齐、环境和谐,切实提升公厕和转运站的公共服务水平。
6、着力推进执法装备配置建设法治市容
一是加强综合执法装备建设。按需更新执法车辆、装备车载视频传输设备、执法记录仪装备、执法防护装备、执法办案器材等,装备执法分队。加强执法车辆日常拥有及维护保养,配置执法手台,列装全市所有综合执法单位。
二是加强执法的司法保障工作。形成公安、法院全力支持综合执法部门正常执法活动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防止暴力抗法现象的发生。
三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简政放权,加强市与区县行政审批的对接,规范区县审批行为,统一全市审批标准。加强行政审批与批后监管的无缝衔接,强化对行政审批的效能监察,落实监管主体,完善监管标准。以天津市市场主体公示系统为依托,加强行政审批网络建设,实现审批的信息共享和全过程监督。
7、着力推进科教工作实施科技兴容
一是加大市容园林行业科研力度。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卫园林和城市管理难点难题的攻关研究,为园林养护病虫害防治、土壤性状分析、市容环卫垃圾处理、街景立面综合整治等工作提供相应数据分析和科技研究支持。
二是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将近年来研究积累的大树移植技术、月季花培育技术研究、乡土树种培育研究、餐饮垃圾处理技术研究等一批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工作技术含量,让科技零距离为市容园林行业生产一线服务。
三是加大标准制(修)定。按照市领导打造我市标准建设高地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在继续巩固和完善市容园林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建设的同时,加强市容园林城市行政管理标准建设,使环境卫生、园林养护、街景灯光、建筑立面整修、市容园林建设等城市管理工作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法制化、长效化管理轨道。
四是加强园林、环卫技能人才培训力度。按照我市百万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要求,组织搞好万名市容环卫系统技能人才培训、技术等级工人的继续教育和等级考核以及中、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资格认定等培训,充分调动园林环卫战线的广大职工钻研科学、学习技术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一线工人技术素质,培养一批一线急需的技能人才,为提升市容园林建设和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打好人才基础。
五是加强市容园林科技推广和科普宣传。在继续办好《天津园林》、《科技信息》、《环境工程》、《天津市容》等科技宣传杂志的同时,不断拓展宣传阵地,结合国家科普周、科技日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宣传普及市容园林科技知识,推动行业形成崇尚科学,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创新科技的良好氛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容园林系统“十三五”规划专项工作小组,加大组织协调落实力度。健全“十三五”规划执行跟踪监测机制,加大专业考核力度。结合美丽天津建设,统筹组织、高效推进“十三五”规划执行工作。
(二)强化法治保障。按照科学管理城市、资源节约利用等要求,制定、完善一批法规规章,配套修订一批导则规范,形成以条例为统领,规章规范为补充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并提升其适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城市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三)强化政策支持。区县政府应前瞻性做好本区域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发展用地储备和预留,为市容园林行业发展提供载体和空间。积极协调市、区(县)财政建立随设施量增加同步增加管护经费机制,合规合序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安排。
(四)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高位协调和主观能动作用,深入宣传和贯彻落实《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创新完善城市管理机制,积极提倡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做好宣传教育,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发挥志愿者队伍作用,营建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科技支撑。加大信息化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推广深度,引入“物联网+”等技术,优化提升网络化技术平台,进一步强化和拓展网格管理的综合性、覆盖面和协同性。创新科研支撑手段,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不断提升精细化城市管理的科技含量和高新技术手段。
“十三五”市容园林工作将紧密围绕美丽天津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人为本、突出民生,着力实现市容市貌“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细化”,全面提升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和城市管理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打造符合城市定位、独具天津特色的市容市貌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