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时期回顾
“十二五”以来,我市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推广先进技术、狠抓重大项目、实施科学监管等措施,以量大面广的大宗工业废弃物为重点,全面抓好从共伴生矿产资源、生产“三废”到再生资源各个环节的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资源综合利用总体情况
综合利用能力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由2011年的1736.59万吨达到2015年的1545.66万吨,综合利用量从2011年的1733.62万吨达到2015年的1523.97万吨,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其中钢渣、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实现了100%的资源化利用;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保持在11立方米以下,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3%以上,用水效率全国领先;余热余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等技术实现推广,垃圾焚烧发电规模不断扩大;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主要废旧商品回收率达到70%;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不断完善,拆解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吨;海水淡化能力超过30万吨/日,年海水直接利用量超过13亿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试点示范成效明显。推进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最大化利用,强化企业上下游原料产品的生态链接,以废弃物及再生资源为纽带,搭建了“电厂—粉煤灰—新型墙体材料”等50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条,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提升了产业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示范,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获批国家资源综合利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机械产品再制造、胶粉改性沥青、废旧钢铁加工利用、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再生利用等一批项目纳入国家试点。编制了《天津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名录》,加强示范引领。
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开发了一批用量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尾矿生产加气混凝土技术等多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尾矿高强结构材料技术等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已在中试、工业试验或产业应用上取得突破;污泥提取微生物蛋白资源化利用实现产业化;利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尾矿替代天然骨料技术日趋完善;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应用优势突出,技术成果应用于多个国家示范工程;废水资源回收利用、废旧机电和电子信息产品回收利用等一批新技术实现了推广应用。
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著。资源综合利用逐渐成为企业调整发展思路、改善环境面貌、减少一次资源开采、增加就业机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也成为钢铁、化工资源等行业发展接续产业的重点。“十二五”期间,全市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物1亿吨以上,年实现综合利用产值约130亿,有力推动了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监督管理日趋规范。不断完善全市各区县、行业管理相结合的资源综合利用监管体系,条块结合、分兵把口、统筹协调、信息共享的管理体系日趋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不断规范,市政府转发了市经信委、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联合制定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00余家,认定产品涉及建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再生水、电力热力、盐化工、二氧化碳、再生金属等多个领域,充分调动了企业主动利用废弃物的积极性。
(二)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虽然我市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产业规模不够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与上游企业的主营业务关联度低,受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专业从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平均产值不到2000万元,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专业化企业集团,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不足,规模效益不够明显。
技术支撑不够强。资源综合利用尚存在许多技术瓶颈,尤其缺乏大规模、高附加值利用且具有带动效应的重大技术和装备,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不够。现有技术装备水平不能为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制约了产业发展。
支持政策不够多。缺少对资源综合利用的强制性要求和针对性奖惩措施,企业缺乏资源综合利用的压力与动力;现有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些新产品尚未列入税收优惠目录,尚未设立市级专项资金,还存在政策落实难、执行中有偏差等问题。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节能减排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滨海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优势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农村城镇化加快,我市生产生活资料消费需求仍将大幅增加,随着国家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的相继出台,各类废弃物排放标准仍将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发挥资源综合利用对节能减排的重要作用,全面实现“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对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了新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增长将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增量扩能为主专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方式从速度规模转向质量效益,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资源综合利用将成为企业调整发展思路、改善环境面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三)天津发展新阶段带来了新空间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五大战略机遇叠加,为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提供了重大契机。同时,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废弃物处理处置和梯级使用、再生利用、循环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研发不断取得突破,使资源综合利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成为可能。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把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以大宗量、高附加值利用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和源头减量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建立技术先进、清洁安全、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新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二)发展原则
坚持绿色转型原则。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资源综合利用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基本途径,构建低消耗、少排放、高效率的资源利用体系,推动生产流通消费的绿色化。
坚持政府引导原则。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大宗废物综合利用成为企业降成本、提效益、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规模发展原则。鼓励大掺量、规模化利用,扶持大型骨干企业,积极拓展综合利用方式,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利用,力争做到将废弃资源“吃干榨尽”。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各区、各行业资源禀赋和综合利用水平的差异,采用切合实际的技术和模式,试点先行,分类管理、有序推进。
坚持技术促进原则。推进技术创新及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废物产生,防止二次污染。
(三)主要目标
到“十三五”末,全市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全市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综合利用领域有效拓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成为推进节能减排的强大动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
四、主要任务
按照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全市资源综合利用“八大专项行动”,引领全市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
(一)资源综合利用“互联网+”行动
以信息化技术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服务和管理水平,打造集合信息交流、技术推广、咨询服务、在线交易四大功能为一体的资源综合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互联网+”新模式。将废弃物产生利用信息交流、技术成果发布和推广、政策技术咨询、产品供需交易等功能有机结合,提供相关政策发布、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技术产品推广、项目策划、信息咨询、合作交流、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等服务,形成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园区产业共生平台建设。
(二)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企业建设行动
以大宗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为重点,发布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加快废物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按照国家绿色工厂评价标准,优先在钢铁、化工、建材、机械、汽车、食品、纺织、电子信息等行业创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企业,推动企业建立完善资源回收利用机制,实现用地集约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推动企业绿色发展。
(三)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园区建设行动
按照国家绿色园区评价标准,以化工、电力、冶金、再生资源等行业为载体,以临港工业区等国家级和市级工业园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开展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创建资源综合利用绿色示范工业园区。推动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赤泥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拓宽利用途径,提升利用水平。
(四)再制造产业壮大行动
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大型工业装备、办公设备为重点,推动重点产品再制造。加快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不断扩大再制造应用领域。以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开发区、西青区等汽车制造产业等基地为依托,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电产品、金属制品及其包装物等再制造为重点,继续开展试点工作,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将制造与修复、回收与利用、生产与流通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模式,实现再制造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
(五)海洋资源综合利用行动
加快国家级海水利用示范城市建设,在与化工产业发展和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基础上,提高海水资源一体化综合利用水平,发展海水淡化、海水综合利用、海水精细化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等高技术、高附加值海洋综合利用产业,建设产业集群。依托临港经济区,建设集科技研发、检测评价、孵化转化、设计咨询为一体的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逐步扩大淡化海水利用规模。
(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行动
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再生资源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依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综合水平为核心,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宏观战略、制度创新、政策机制和重大共性或瓶颈式技术装备研发,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理论与模型研究、大宗固废源头减量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生物质废物高效利用成套技术与大型装备产业化、城市矿产精细化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加强固废循环利用管理与决策共性技术创新,为全市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七)资源综合利用典型模式推广行动
提炼总结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条搭建、大宗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和典型案例,结合工作实际,向全社会推广发布。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途径,宣传资源综合利用典型案例和试点示范经验。采取组织现场推广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方式,加大对典型经验的推广力度。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面向各级领导干部、政府及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推广,打造全民推进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八)京津冀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行动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专项行动,以大宗固体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利用为重点,以园区和重点企业为依托,建立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协同利用尾矿、钢渣、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建设一批跨区域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重大示范工程。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加大海外再生资源进口力度,提高资源聚集能力,承接北京再生资源利用项目转移,构建以报废汽车、废旧机电产品、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等为重点的环京津冀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链,力争到2020年,全市实现1200万吨以上的废弃物协同处理能力。
五、重点领域
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以实现绿色发展为目标,大力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推广和装备制造,以共伴生矿产资源、产业“三废”、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三大领域为重点,针对尾矿、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建筑废弃物、废矿物油、废金属、废塑料、废旧电子电器产品、机电产品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加快研发、推广综合利用成套设备和产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推动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尾矿中有价非金属矿物的高效分离提取,利用石灰石矿山废石中的有用成分,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利用废石生产人工砂、石粉,开发新材料和替代材料,对现存废石逐步消化利用,实现资源化。扩大煤矸石生产建材、复垦绿化等利用规模。加大对海上石油开采过程中伴生可燃气的回收利用力度,实现对渤海地区海上油田伴生天然气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推进油田原油开采过程中的火炬气、酸性气体等废气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二)深化产业“三废”综合利用
1.固体废弃物
粉煤灰。推广粉煤灰分选和粉磨等精细加工,推广粉煤灰提取碳粉、玻璃微珠等高值产品技术及装备,提高粉煤灰利用附加值。推广利用粉煤灰生产加气混凝土、烧结制品、砂浆、混凝土、陶粒、防水保温材料等粉煤灰建材生产技术,大幅提高利用量和利用比例。加大粉煤灰作路面基层材料、代替粘土筑高速公路路堤、少熟料粉煤灰胶凝材料等推广力度。积极利用粉煤灰用于农业改良土壤、生产复合肥料、造地、污水处理以及各类填充材料等,鼓励粉煤灰复垦、回填造地和生态利用。
脱硫石膏。推进脱硫石膏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推动大掺量利用工业副产石膏技术产业化。推动利用余热余压对脱硫石膏进行烘干、煅烧的先进工艺及大型成套装备,实施低成本、高性能、环保型石膏净化,利用工业副产石膏开发混凝土复合材料,推广脱硫石膏用作水泥缓凝剂以及生产纸面石膏板、石膏成型墙体及砌块、石膏商品砂浆等新型建筑材料。
冶炼渣。在钢铁行业推广应用钢渣“零排放”技术。加大钢渣处理、渣钢提纯磁选等先进技术研发力度,大力发展钢渣余热自解稳定化处理,提高金属回收率。推广钢铁渣游离氧化钙游离氧化镁降解处理、钢渣生产高标号水泥、钢渣生产高强人工礁混凝土、钢渣用于公路材料、钢渣生产微膨胀型充填采矿专用胶凝材料等技术,进一步推广高炉渣和钢渣在生产建材、回收有用组分等方面的综合利用,提高利用规模和比例。
石油石化废渣。对油气采炼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油砂、污泥、残渣、钻屑采用固化等无害化综合处理,用于筑路、制造建筑材料、调剖堵水剂等。推广石油焦乳化焦浆,实施污水处理场油泥、罐底泥、浮渣和剩余活性污泥处理组合,采用改进缓和湿式氧化间歇式生物反应器处理碱渣,用于下游产业原材料。
化工废渣。鼓励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用于水泥工业、纯碱工业以及电厂的烟气脱硫,推广氨碱废渣用于锅炉烟气湿法脱硫,硫铁矿制酸废渣用于钢铁、水泥生产,鼓励化工企业与下游建材产业结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食品行业废渣。利用酒精糟生产全糟蛋白饲料,利用玉米脱胚提油和小麦提取蛋白,利用啤酒废酵母干燥生产饲料酵母,利用废酵母经酶处理制备医药培养基酵母浸膏等。推进啤酒废酵母生产制备核苷酸、氨基酸类物质技术的产业化。推进利用酶技术从麦糟中提取功能性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产业化。推进果蔬浓缩汁生产废渣制备果胶、功能性膳食纤维和蛋白饲料技术的产业化。
废旧纤维。加大废旧纤维循环利用力度,利用废旧涤纶及锦纶纤维、生产废料等生产再生纤维,利用废旧纤维作为产业用增强材料。采用溶解、萃取、离子交换等技术,对化纤工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采用针刺、热熔、纺粘、缝编等技术,对废花、落棉、纱布角、短纤维等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推进废弃毛中提取蛋白制备生物蛋白纤维技术的产业化。
造纸废渣。开展造纸废渣污泥资源化利用,推进制浆碱回收白泥生产优质碳酸钙技术的产业化。
2.废水废液
电力行业废水。实施灰场冲灰废水封闭式循环利用,加大废水处理及回用利用,替代新鲜水源。
冶金废水废液。推广冷轧含油乳化液膜分离回收,对生产污水实施深度处理脱盐回用,采用反渗透膜生产高品质的回用水,对不同浓度的焦化废水优化分级处理与使用,采用“电氧化气浮”技术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并回用,努力实现废水“零排放”。
石油石化废水废液。对钻井污水、废液进行综合回收处理,实现闭路循环利用。对炼油企业含氢尾气进行膜法回收,利用膜分离技术建设芳烃、加氢尾气膜法回收,回收富含氢气体。实施中和、酸化以及各种精制等,从石油炼制产生的酸碱废液、废催化剂中,回收环烷酸、粗酚、碳酸钠、浮选捕集剂等资源。积极推进石油化工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处理技术以及油田废水替代清水。
化工废水废液。从制盐母液中提取氯化钾、工业溴、氯化镁,从电镀废水中回收镍、钴等稀有金属,利用合成氨生产中采用水解汽提技术回收尿素,对氮肥生产污水进行回用利用,推广循环冷却水超低排放技术,推广纯碱生产中蒸氨废清液晒盐技术,采用高效蒸发技术和设备制氯化钙联产氯化钠。
食品行业废水。推广适用于食品行业生产的膜材料及膜分离装置和排放废水深度处理的膜技术与膜材料,利用发酵剩余资源厌氧发酵生产沼气。
纺织废水废液。采用水蒸汽直接蒸馏法从含溴染料废水中制取溴素,推进洗毛废水采用高效分离回收等工艺设备提取羊毛脂技术产业化,推进聚酯企业废水中有机物回收与利用产业化。积极探索适用于纺织排放废水深度处理的膜材料,推广适用于浆料、染料浓缩与回收工艺的膜分离装置。
造纸废水废液。对制浆造纸过程水进行梯级使用,对造纸废水深度处理部分回用,利用过滤机等回收利用造纸废水,利用厌氧生物处理高浓废水生产沼气,推进纸浆废液生产微生物制剂技术的产业化。
3.废气和余热余压
电力行业废气。加强对燃煤锅炉烟尘治理,回收利用燃煤电厂烟气中硫资源生产硫磺。
冶金余热余压。推广应用全燃烧高炉煤气锅炉,加大焦炉、高炉、转炉煤气的回收利用力度,利用还原铁生产中回转窑废高温烟气余热进行发电,推广高炉煤气余压发电和高炉余压发电透平与能量回收,采用双预蓄热式燃烧,实现炉窑废气余热的利用,利用铁合金矿热炉、烧结机等中低温烟气余热进行发电,实施焦化干息焦,回收利用焦炭显热,推广电炉余热回收及综合利用,推进烧结烟气脱硫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产业化。
石油石化废气。对炼油厂催化裂化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进行能量回收利用,推广石化工业废气提取二氧化碳技术,积极采用催化裂化再生烟气、加热炉气、工艺排气及电站排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处理,提高资源化利用率。
化工废气。采用吸附、汽提、变压吸附等方式,从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尾气中回收氯乙烯、乙炔气。利用电石、炭黑生产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作为燃料及化工原料用于制甲醇、合成氨和羰基产品。对含二氧化碳废气进行综合利用,制取碳酸氢铵、液态二氧化碳或干冰、碳酸氢钠、纯碱等。对氯化氢废气进行综合利用,制取二氯丙醇、环氧氯丙烷、二氯异丙醇、氯磺酸、染料等化工产品。
(三)壮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1.废旧金属
推广采用机械化手段对废旧汽车、废旧船舶、废旧农业和工程机械进行拆解、破碎和处理,提高回收利用水平,防止二次污染。对废旧动力电池和废铅酸电池进行拆解、破碎,回收利用塑料壳、铅极板、含铅物料、废酸液等。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加大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
2.废旧稀贵金属
对废旧稀贵金属成分进行快速检测,实施稀贵金属再生和深加工,对金、银、铂、钯、铑等稀贵金属进行高效回收、精细分离和提纯。回收利用废电器电子产品、感光材料、化工产品、医药材料中的稀贵金属,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动高效电解银工艺技术和工业废料中多金属复合回收。
3.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
推进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分拣、拆解、高值利用及无害化处理,推动整机拆解和电路板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采用破碎、分选等物理方法在设置有环保和安全措施的密闭设施中处理废旧冰箱、空调、冷柜等电器。利用推广电热丝等干法分离阴极射线管屏锥玻璃,推广环保型的溶蚀、酸解、电解、精炼等技术处理芯片等,采用高效粉碎、分选技术处理已去除芯片、电容器等部件的线路板,回收铜、玻璃纤维和树脂等。
4.废旧橡胶、轮胎
规范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加快推进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推广“预硫化和无模硫化翻新”轮胎翻新技术,提高旧轮胎翻新率。推广废旧橡胶常温粉碎、湿法粉碎、冷冻粉碎等生产精细胶粉、胶粉活化等技术,提高胶粉活性,扩大胶粉利用率,鼓励胶粉生产改性沥青等直接应用。推广环保型再生胶等清洁生产工艺,提升无害化利用水平。
5.废纸
完善废纸回收、分拣、脱墨、加工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大型废纸制浆技术及成套设备推广应用。采用废瓦楞纸箱中高浓连续碎解、纤维分级处理、中高浓筛选、大直径盘磨打浆等,生产包装纸及纸板。采用高浓筛选、高浓漂白、高浓揉搓等,处理废旧报纸及带有涂料、印刷油墨等需脱墨的纸张。
6.废塑料
开发废塑料回收、分拣、清洗和分离等预处理技术装备,推广废塑料物理再生利用和机械化分类、利用废旧聚酯瓶生产聚酯切片、废塑料活化无机填料改性、纤维增强改性、弹性体增韧改性、树脂合金改性、链结构改性等化学再生利用等,鼓励废旧塑料瓶、废旧地膜高值利用,推广废塑料再生造粒和改性以及生产木塑材料及其制品。
7.废玻璃
建立完善废玻璃回收体系,推广废玻璃作为原料生产平板玻璃、瓶罐器皿等玻璃制品直接再利用技术以及废玻璃生产建筑和保温隔音等材料的间接再生利用技术。
8.建筑垃圾
推进建筑废物生产再生骨料并应用于道路基层、建筑基层,生产路面透水砖、再生混凝土、市政设施制品等建材产品。鼓励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和工程化应用,发展再生骨料强化、再生骨料系列生产建材、再生细粉料活化、专用添加剂制备等。利用信息化技术,形成建筑废物收集、清运、分拣、利用、市场推广的回收利用一体化及规模化发展。
9.生活垃圾
推进垃圾分类,重点开展废弃包装物、餐厨垃圾、园林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填埋气体提纯制燃气或发电等多途径利用,鼓励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
10.污水处理厂污泥
推广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鼓励采用污泥好氧堆肥、厌氧消化等,加大对污泥微生物蛋白提取力度,进一步提高利用效率。推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装备产业化,鼓励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
11.废油
采用重金属添加剂高效分离及综合利用、物理破乳、微乳化等方式,对废油进行回收再利用。采取高速离心沉降、蒸馏加氢再炼制、絮凝吸附分离等,利用餐厨废油生产生物柴油等,发挥替代作用,减少原油消耗。
12.农林废物
完善秸秆收储运用体系,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鼓励林业“三剩物”、次小薪材、及其他林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建立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对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管理目标责任制,统筹协调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市场监管、建设、科技、水务、财政、国土、环保、税务等部门,建立“统一管理、依托各方、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做好全市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工作,引导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完善法制建设
积极推动制订《天津市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出台《天津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天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天津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建立健全资源综合利用法规制度体系。制订和修订工业“三废”、建筑垃圾、再生资源等领域资源综合利用的工艺生产、产品质量和技术规范等标准,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建设。加快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统计制度,将我市重要资源综合利用信息数据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加强对资源的计量管理工作,为评估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供重要依据。
(三)鼓励技术创新
组织对重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科技攻关,解决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在科技项目立项上,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大对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培养和引进一批有较强的创新思维,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国际合作,共同攻克和破解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鼓励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开发和应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
(四)落实扶持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优惠政策,支持符合国家有关税收减免政策规定的企业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减免税。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统筹利用好现有与资源节约有关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制和推广及技术改造,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等。金融部门要为企业融资积极创造条件,实施绿色信贷资金扶持,支持符合上市条件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上市。
(五)健全服务体系
各有关协会要强化行业律和技术服务职能,积极协助政府推进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在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政府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法规、政策、规划等发挥参谋作用,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管理交流、人才培训工作,协调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研发,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协助开展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监督管理,促进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六)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资源综合利用,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使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逐步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减少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分层次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培训工作,提高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管理人员、服务机构人员的资源节约执法监督水平、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