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要“新”
尽管“十三五”规划尚未揭晓,“十三五”规划调研编制工作亦在进行中,在新常态背景下的“十三五”会有哪些“新”,却备受关注。
对此,杨庆育凭借参与过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经验,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研判认为,与以往规划相比,“十三五”规划应因新常态而有所不同。
“首先,是在规划目标上,由单纯的经济社会目标向‘五位一体’综合目标转化。”杨庆育将此称之为“多重目标导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杨庆育认为,与以往单纯地注重经济发展不同,“五位一体”总布局战略决策,会将“十三五”规划目标引向多重方向。但他也强调,“综合目标并不意味不关注GDP。”
同时,他强调,在多重目标的新导向下,国家层面应将指标逐渐由传统经济社会定量指标向质量型指标和人文指标进行转换。“更多地从物到人,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从单元到复合,从国内为主向国际国内并重进行转变。”
其次,持续动力设计有所不同。杨庆育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整体发展动力体系集中体现在三大方面,即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和创新驱动。这其中,对于创新驱动的规划需要“新”。
面对单纯依靠量与规模发展难以为继的现况,创新驱动在动力体系中的作用与意义不言而喻。杨庆育对比近一年来我国12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现,其中11个省的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重复。
对于某些地方不结合自身实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蜂拥”而导致的雷同化,他直言不讳:“‘十三五’规划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需立足本地实际,实现错位发展。否则,今天的新兴产业,就可能变成明天的过剩产业。”
此外,他还认为,“十三五”规划应当从五年的规划向更长期的角度考虑,并结合“两个一百年”的长远目标思考总结。“规划的指标以预期指标和约束性指标为主,远景的指标以预期为主。
”应实现“人”的发展
在“十三五”最后一年,即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截至目前,中央尚未提出全面小康指标体系。
对此,杨庆育认为,“十三五”规划对小康社会定量问题,或将成为一个难点。但无论怎样,他认为,在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都应着重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指标。“只有如此,方能体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民能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并由此成为小康的核心内容。”
同时,鉴于之前各省区市对于全面小康的指标不同,尤其是人均GDP地区差异明显,他认为,“可以允许各省考虑自身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但小康指标体系仍应体现基本公共服务,且该类指标全国各省区市必须均等化,这将带来的是惠及每个中国人的全面小康。”
这其中,杨庆育很看重教育、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指标,并认为,这些指标应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以便更及时、更好地缩短城乡差距,提升“人”的质量。
重庆的小康要让人民体会到
全面小康社会于重庆而言,担子亦不轻。早在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便对重庆未来发展便提出了“314”总体部署。这其中,“1”即一大目标:重庆要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二字让重庆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显得任务更近、更紧。
对此,杨庆育认为,在重庆“十三五”规划中,当务之急亦是描述并量化带有重庆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并围绕这个来确定重庆的经济指标。对于如何描绘,杨庆育依然强调“人”的感受,“要描绘出重庆人民能够切身体会到的全面小康社会。”对于重庆在整个“十三五”中的规划与发展,他表示,“以人为本,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在他看来,发展的一切目的,最终都体现在“人”。实现“人”的发展是“十三五”发展的重大命题,而优秀人文城市体现的是先进知识,文化与人的高度融合,是一个城市灵魂的体现。“如何将以人为本与‘十三五’融合,是重庆需要着重考虑的规划内容。”
对于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杨庆育认为,国际大格局在“十三五”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更为明显的将是分化与多元特征。基于此,他提醒到,规划“十三五”的同时,也应注意小心更为频繁的贸易摩擦,以及中等收入陷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