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天津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天津建设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0-10 08:54:41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科技创新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津城建系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建设科技投入力度,以重点科技项目带动城市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五年内全系统科技投入8.65亿元,完成建设行业科研项目781项;《张弦结构体系分析设计理论及施工关键技术》、《重要建筑抗爆理论与关键技术》等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天津文化中心工程建设新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中央大道海河沉管隧道关键技术》等14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长大混凝土灌注桩桩身质量检测和评定方法研究》、《天津滨海软土特性及工程应用》等22项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重载交通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一体化研究》、《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项目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等47项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
       发布了建(构)筑物抬升与平移技术、纳米防水水泥防水工程技术等98项“四新”技术, 包含建筑节能、防水、智能控制等6大类,其中新技术11项,新材料53项,新工艺5项,新产品29项,为促进我市建设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评选出以天津大剧院工程为代表的46项示范工程。其中天津图书馆工程、津南污水处理厂、超大型航天器总装测试试验中心厂房等21项重点示范工程获得鲁班奖,充分发挥了示范工程的带头作用。共评出市级工法142项,其中钢框架支撑与大跨度空间桁架融合结构体系等23项工法获得国家级工法。
       2、规范标准
       “十二五”期间,天津工程建设标准编制以节能减排,新能源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工程质量安全等为工作重点,编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单独焚烧用泥质》(GB/T 24600-2009)等三项国家标准和《给水排水用格栅除污机通用技术条件》(CJ/T 443-2014)等八项城镇建设行业标准;共发布工程建设地方标准159项,修编工程建设地方标准58项,完成企业标准备案55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3、成果转化
       “十二五”期间,成立建设科技发展推广中心,在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出116项技术(产品),编制发布了《2013年天津市建设领域20项推广技术(产品)目录》和《2014年天津市建设领域10项推广技术(产品)目录》;制定《天津市建设科技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办法》和《天津市建设领域新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奖励办法》,为加强建设行业技术管理水平,鼓励建设行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自2013年起,进一步加大成果推广的力度,已推广泥浆循环系统施工、双轮铣深层搅拌等具有先进性、适用性,社会、经济、环保效益突出的新技术40项。组织编制了《天津市工程建设施工工法汇编》,涵盖建筑工程、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岩土工程等领域新技术46项,将工法在工程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促进了我市工程建设技术水平的提升。
       4、体制机制
       “十二五”期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建筑节能科技处为核心,搭建起以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为依托的“科技研发平台”和以建设科技发展推广中心为依托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形成“三位一体”的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在科技管理、研发、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为提高我市建设工程科研水平,进一步整合建设领域科技资源,培养技术领军人才,颁布实施《天津市建设工程特聘研究员评聘办法》,聘任25名行业技术领军人才为天津市建设工程第一届特聘研究员,在我市建设工程技术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为促进绿色建筑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与城建大学、住宅集团、建筑设计院、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联合组建“天津市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之间深度融合,为我市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十二五”期间工作亮点
       1、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天津城建系统按照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的思路,围绕城市建设需求,从建设工程的实际需求和行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强化科研成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着重解决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天津文化中心工程建设新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成功应用于天津西站、海河隧道以及解放南路起步区、侯台风景区等项目;《天津图书馆钢框架—支撑与空间桁架相融合结构体系施工技术研究》课题,通过BIM技术模拟分析、结构性能试验和实时监控,形成了一整套复杂交错空间桁架结构的综合施工技术,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央大道海河沉管隧道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课题首次提出大型精细有限元模型与等效质点-弹簧模型的联合分析方法,成功解决了高震区修建沉管隧道的抗震难题,开创了国内外高地震区修建沉管隧道先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市政工程领域,重点围绕预制装配式桥梁施工与拆除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共有 9项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天津市空白。在城市生态环境领域,开展《大沽排污河底泥及城市污泥处置集成技术研究及应用》、《城市污水深度除磷脱氮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及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等课题研究,为提升城市污水、污泥处置能力提供技术保障。在轨道交通领域,围绕消防疏散、盾构法施工等开展技术攻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天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开展《建设场地扬尘控制技术研究》,编制《天津市建设工程渣土固化抑尘技术导则》,为有效控制建设场地扬尘污染,减少雾霾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围绕城市三维数字模型库构建、BIM技术应用等开展科研攻关,为智慧天津建设奠定基础。依托于家堡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展深大基坑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为规避施工风险,保证工程质量创造条件。
       针对城建领域的热点问题,积极推进软课题研究,组织完成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及产业化发展定位、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生态城建设模式研究等10项重点调研课题,为推动城建行业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2、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加大
       “十二五”期间,天津城建系统各部门密切配合,明确推广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力度加大,依托相关课题、技术规程、标准和图集的研究实施,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系统。目前,我市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率达到70%以上;其中天津松江置地和天津大学海河教育园一期应用HRB500级高强钢筋14420吨,高强度钢筋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泥浆循环系统施工技术在我市工程施工中广泛应用,解决了泥浆外运道路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难题。该技术在鲁能绿荫里、万通大厦、天津富润中心、渤海银行业务大厦等项目中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围护结构电流场与渗流场联合渗漏探测分析及探测方法技术、双轮铣技术、TRD技术在工程项目中广泛应用,掌握了基坑施工安全管理的主动权,保障了工程质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水平。
冰(水)蓄冷、土壤源热泵、深层地热、太阳能利用等技术在可再生能源站中广泛应用,建设可再生能源站7个,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效益显著。
       “四节一环保”技术广泛应用于绿色建筑、生态城区建设实践,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达202项,绿色建筑面积达3200余万平米,规划建设10个绿色生态城区。
       3、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率先执行住宅四步节能标准和公共建筑三步节能标准,颁布了《天津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天津市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检测技术规程》、《天津市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天津市建筑节能门窗技术标准》等多项标准,建立了完善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
       在绿色建筑领域,我市是住建部唯一授权按地方标准评价绿色建筑所有星级的城市。编制完成《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天津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天津市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技术规程》、《天津市绿色建筑选用材料与设备指南》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系列标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制定《天津市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技术导则》、《天津市绿色设备评价标准》、《建筑地基氡浓度/氡析出率检测技术规程》等多项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制定绿色建材、设备评价标准并开展评价工作的城市。
       4、建筑产业现代化加速推进
       “十二五”期间,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积极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编制、生产组织、示范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建成了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线4条,积极推进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体系生产线的建设,组织完成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技术规程》、《钢结构模块建筑应用技术规程》等工程建设标准,批准发布了保障性住房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标准图集。制定完成《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2015-2017年)实施意见》,顺利推进北辰双青新家园和红桥定向安置房及配套公建(车库)等试点项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需要加大建设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在城市建设重点领域,我市取得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性突破,但在地铁施工、地下管廊建设、互联网+城市建设等方面,关键技术和配套政策的难关仍然亟待加强。
       2、需要加强建设领域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近年来,建设科技领域虽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突破,但整体来看,建设科技资源整合不足,不能有效发挥潜在优势,在关键技术、关键领域难以获得突破,协同、互补和共性技术研究中心或者基地数量不多,层次偏低,产学研协同不足,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转化平台不够,成果转化率尚有提升空间。
       3、需要持续完善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近年来,建设系统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保障等政策,但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仍然存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仍有待进一步激励。建设领域人才引进倾斜政策程度较低,造成对人才吸引力与向心力不足,建设领域科技领军人才不足,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仍有较大发展潜力,亟需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机遇和挑战
       从全国来看,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发展思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明确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城市、人文城市、海绵城市、节能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提升和创新城市治理水平,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完善安全高效、智能绿色、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从天津来看,天津面临着五大战略机遇叠加、美丽天津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安全保护和生产建设同步发展、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态宜居之都建设的全力推进,将为天津建设行业实现更好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建设发展内涵和条件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天津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推进美丽天津和安全天津建设,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这为天津建设行业发展提供了发展导向,也为提升建设领域发展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从行业来看,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建设行业要寻找新业态、新突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传统粗放向绿色、低碳转变,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借力“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形成以绿色化、国际化、产业化为导向,促进建设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天津五大发展任务和重大举措,适应建设行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发展需要,以提高行业科技能力和水平为核心,统筹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应用及示范、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社会服务和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对行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进建设科技全面快速发展。
       (三)总体发展目标
       围绕我市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立足于城乡建设领域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建设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创新服务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为“美丽天津”建设和建设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十三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编制依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4、《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
       (二)工作定位和目标
       1、工作定位
       (1)提升三个能力:一是加快提升建设行业技术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提升科技对美丽天津和建设行业发展方式转型的支撑能力;三是加快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2)促进两个贡献率:一是加快提高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率;二是加大建设科技对建设行业发展的贡献率。
       2、工作目标
       到2020年,我市建设科技实现以下目标:
       (1)建设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等方式,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建设工程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建筑产业现代化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关键技术100项。
       (2)行业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显著加强。形成一批有国内外竞争力的建设行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一批建设行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全产业链综合性建筑企业加速发展。
       (3)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明显增强。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建设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围绕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筑现代产业化、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综合管廊等公共基础设施、综合交通建设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示范工程、示范基地和示范技术。
       (4)建设科技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深化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向创新服务转变,建立完善建设科技决策咨询体制机制。以金融和税收为主要手段的普惠性建设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的行业创新领军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加速推进。
       (5)科技基础条件显著改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行业、经济深度融合。建设至少10个对我市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建设科技平台。
       (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培养引进一批建设科技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围绕城市综合交通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施工技术、住宅产业化等领域,培育打造一批建设科技创新团队。
       (三)重点任务
       1、城乡建设技术发展重点任务
       (1)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领域
       在建筑节能领域,重点围绕建筑节能技术创新、被动式建筑、能源站建设等3个关键方向,研究与开发: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建筑设备系统节能技术、新型节能装置(设备)研发、建筑供能系统节能运行技术、建筑分项能耗数据采集与平台建设等;②被动式建筑节能关键技术;③城市能源站选址技术、区域负荷预测与优化、关键节能技术开发与应用、智能化并网与高效运行技术、新型高效关键装置及设备、能源转换与储能技术等。
       在绿色建筑领域,重点围绕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各环节关键技术、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特殊建筑、绿色建筑产业化等4个关键方向,研究与开发: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材和设备评价、运营管理关键技术;②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③绿色农民住房、绿色养老建筑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④绿色建筑规模化、产业化关键技术等。
       (2)建筑产业现代化领域
       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模式与设计、部品生产、建筑施工及信息化技术等4个关键方向,研究与开发:①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新型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及全装修的部品部件的匹配研发与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关键技术、组合节点和构件设计方法;②既有建筑构件生产厂升级改造关键技术、预制装配式建筑部品设计与制造成套技术;③预制装配式建筑先进安装技术及施工工法;④BIM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等。
       (3)综合交通建设领域
       重点围绕城市交通规划与评价技术、综合开发建设技术、标准等3个关键方向 ,研究与开发: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实施跟踪评价技术、交通基础设施后评价技术、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技术;②慢行交通系统改善技术、城市交通与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开发技术、一体化换乘设计技术、公交场站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铁路沿线新型热源设备;③客站高架站厅结构舒适度评价标准,高铁地下车站空调、通风、排烟的设计标准等。
       (4)城市生态环境领域
       重点围绕海绵城市建设、污水污泥处理与资源化、黑臭水体治理、新型生态园林绿地建设和建筑垃圾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关键技术5个关键方向,研究与开发:①低影响开发模式下新型排水系统的设计关键技术,供水管网漏失控制关键技术,供排水管道健康检测及安全评估技术,绿地调蓄雨水关键技术,雨水回用技术,天津海绵城市技术标准、建设标准及运营标准体系构建;②天津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新工艺技术,再生水安全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难生物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关键技术,天津市黑臭水体及淤泥治理集成技术,天津污染土调查评估、污水厂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技术与规划;③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生态板块识别和生态廊道构建关键技术、水生态环境建模关键技术等。④天津市乡土树种开发与应用关键技术、低耗节水型园林建设关键技术、城市绿化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技术;⑤滨海推泥造田关键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链与生态环境修复及提升关键技术、建筑垃圾与建筑废弃物处理处置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农村垃圾处理治理关键技术等。
       (5)岩土工程领域
       重点围绕岩土与地下工程新技术、建造过程中工程与环境安全技术2个关键方向,研究与开发:①岩土工程勘察关键技术及安全适用的评价方法、岩土工程勘察自动化监控处理系统和工程地质信息平台、北部山区边坡治理及矿山修复关键技术;绿色、环保、节能的滨海软土、盐渍土及吹填土地基处理技术,滨海软土、吹填土地基大型工程引起地面沉降防控技术,超长桩设计及施工新技术,岩土工程新材料研发与应用;②超大、超深基坑工程施工引起周围环境变形及主、被动控制技术,超深地连墙渗漏高效检测方法及防治技术,深大基坑降水地下水回灌关键技术,软土地基地铁隧道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等。
       (6)建筑工程领域
       重点围绕新型结构体系开发与应用、超高层建筑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大跨复杂结构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大型工程结构健康检测与加固等4个关键方向,研究与开发:高性能刚柔混合结构、高冗余度防连续倒塌结构、高性能材料结构等新结构体系的设计建造关键技术;②强风场作用下超高层结构设计与振动控制技术,软土场地超高层建筑抗震、减震、隔震设计关键技术,超高层建筑结构全周期设计及维护关键技术;③大跨度空间复杂结构精细化设计、施工过程控制;④基于不同灾场结构损伤最优化检测技术、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大型结构全天候健康监测及损伤定位技术、既有建筑构筑物防护养护技术、既有大型复杂结构新型加固技术等。
       (7)市政工程领域
       重点围绕低碳环保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2个关键方向,研究与开发:低碳环保型道路设计与施工成套技术,海绵城市关键技术,立交桥匝道自融雪系统技术,新型绿色装配式桥梁设计及制造、安装施工成套技术,管道不开挖修复技术;城市综合管廊设计、施工及安全保障的关键技术,基础设施安全监测、评估及应急保障技术,面向应急性和季节性调峰的城市燃气气源保障方式和措施及关键技术,城市燃气高压管网一张网完整性管理体系及供气可靠性,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中燃气管网纳入方式和规范化及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燃气管网建设施工安全技术及工程检测技术,地下管网检测、评估与处置技术,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等。
       (8)新型建筑材料领域
       重点围绕低碳环保型绿色新型建材研发与应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品制备等3个关键方向,研究与开发:①新型建材自承重复合保温墙体材料的制备与结构优化设计关键技术,适应建筑工业化要求的多功能复合一体化、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的应用及生产设备,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板材生产设备研发及其应用关键技术,新型渣土固化材料关键环保技术,绿色建筑保温隔热材料、气凝胶基超轻保温复合墙体材料、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应用关键技术,特殊功能的环保型涂料的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新型防水剂的开发及关键技术,自清洁建筑玻璃、电致(光致、热致)变色建筑玻璃以及高性能节能门窗的开发与应用,建筑室内空气净化材料与净化技术;②大掺量固体废弃物生产绿色建材的研发、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产线节能降耗关键技术,大掺量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利用脱硫石膏生产建筑石膏设备研发及其节能关键技术;③绿色高性能生态水泥的组成优化与生产关键技术,超高强、大流动性纤维增韧混凝土的制备与应用技术,绿色植生型高渗透透水混凝土制品的研发与制备关键技术,混凝土裂缝的生物修复材料研发与应用关键技术,新型功能(自发光、调湿、除菌、透明)混凝土的研发与制备关键技术,海水适应性(海水中裂缝自愈合)混凝土的研发与制备关键技术等。
       (9)建设信息化领域
       重点围绕BIM技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应用研究、智慧城市建设技术、建筑智能化与智能家居等3个关键方向,研究与开发:BIM软件二次开发关键技术、建筑企业内外部建筑资源BIM数据信息网络平台规划与数据标准、集成虚拟建筑信息模型;智慧城市大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嵌入式设备分布嵌入技术、异源异构数据集成技术、3S空间信息集成技术及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智能响应和决策系统技术;楼宇节能智能化集成技术、建筑智能体系关键性技术、智能家居网络管理系统开发等。
       (10)工程安全和防灾减灾领域
       重点围绕针对大型重要工程面临重大自然或人为灾害威胁下的风险辨识、防护设计、监测预警、快速反应及灾后评估等4个关键方向,研究与开发:①工程灾害风险辨识与评价。强地震、强风、意外爆炸、火灾、施工事故等区域灾场特性评判方法,多灾场危险性评价标准;②工程灾害风险防控与设计。城市易发、多发灾害或偶发重灾场作用下工程灾害风险综合防控体系,防灾减灾设计标准(地铁防灾与疏散技术规程、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导则、大型重要结构抗震设计标准等),地下工程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方案;③工程风险监测与预警。大型工程施工、运营期间易发灾害实时监测技术,工程灾害预警系统(包括:天津市及滨海新区的地震预警系统、深大基坑施工监测与预警、基于物联网的大型结构高效监测技术、滨海吹填场地地面沉降对城市工程结构的影响监测等);④工程风险处置与评估。无线、多维通讯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在高效灾害信息通讯网络中的应用,工程灾害快速反应系统建设,灾后损失综合评价标准,污染的迁移与应急控制技术等。
       (11)建设工程标准体系建设领域
       整合、优化强制性标准、推进标准体制改革,研究建立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体系框架,部署开展相关标准编制研究工作;积极培育团体标准,引导鼓励企业、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制订自愿采用性标准;重新审视标准制订原则,提高标准水平。更加注重标准的先进性、前瞻性;加强标准复审,提高标准修订频率。将标龄控制在5年以内,实现标准复审常态化。
       建设工程标准体系建设分为3个层次:标准体系提升: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建设: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建筑工程标准体系、市政工程标准体系、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等。特色标准编制:在天津市海绵城市技术、综合管廊工程技术、建设项目停车场(库)标准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村镇规划技术、绿色农民住房技术、BIM标准体系、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天津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制作及质量检验等方面编制标准。
       2、城乡建设软科学发展重点任务
       (1)自贸区建设与城乡规划
       重点围绕推进天津建设领域在自贸区和“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城乡规划和功能作用等2个关键方向,研究:①自贸区、“一带一路”建设与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天津建设领域“一带一路”战略中发展策略;②天津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与自贸区对接机制、绿色建材和设备评价及交易体系、建筑碳交易国际合作平台和机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国际合作机制等。
       (2)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城乡建设
       重点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等2个关键方向,研究:①京津冀区域统筹开发的模式与系统设计路径、循环经济在建筑规划中的应用、轨道交通连接城市大铁路与城市组团策略;②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与规划技术、区域能源规划与制度建设、基于天津市气候条件的建筑近零能耗技术发展战略路线图、新能源在农村中广泛利用的有效途径、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激励机制、建设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创新模式、路权分配理论与实践、慢行系统建设发展对策、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出行方式等。
       (3)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发展
       重点围绕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城镇化有序发展的保障技术和对策等2个关键方向,研究:①天津市新型城镇发展方向、模式和路径,城乡统筹下公共服务资源在城镇范围内流动和扩散模式,“村改居”社区治理模式;②城乡一体化发展驱动力和路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村镇养老设施规划建设方式等。
       (4)美丽天津建设
       重点围绕美丽城镇、美丽村庄建设,天津优秀城市文化挖掘与传承等2个关键方向,研究:①美丽城镇建设的规划顶层设计与城镇规划协同机制,适宜生态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和规划技术,小城镇开放空间系统建设对策,小城镇的城镇风貌特色及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特色建设途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村庄规划及其更新策略,美丽村庄特色空间布局,轨道交通干线连接乡村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及提升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和水平对策,统筹推进市政交通、给排水和垃圾污水处理、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对策;②天津城市艺术总体发展战略,天津城市、小城镇和美丽村庄形象美学定位,天津特色城市识别要素系统规划设计,天津市公共艺术规划建设战略,天津传统空间文化,天津城市特色风貌意象及传承策略等。
       (5)城乡建设管理能力与管理体系现代化
       重点围绕城乡建设管理能力、城乡建设管理体系现代化等2个关键方向,研究:①城乡建设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监督机制和建设管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城乡建设标准化设计以及城乡建设项目施工工艺标准化管理,城乡建设综合管理平台、法律法规体系及综合联动执法机制、投入保障机制;②城乡建设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政务系统、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工程建设数字化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安全城市策略及应用技术等。
       (6)重点工程管理模式创新
       重点研究:重点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体系、监管体系、后评价体系、信息化平台构建及行业政策等。
       (7)建设项目投融资与运营管理
       重点围绕建设项目投融资管理、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社区建设治理等3个关键方向,研究:①建设项目投融资环境、融资方式、融资渠道对策,建设项目BOT、BT、PPP等投融资模式的保障机制及运行体系;②绿色建筑竣工检测指标体系、检测及验收方法,利用智能控制、信息管理系统、BIM技术等提升绿色建筑运管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设领域企业绿色信用评级管理机制及技术导则,绿色建材采购制度;③社区公共服务建设项目供应关系治理、绿色物业管理模式等。
       (8)建设行业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重点围绕建设行业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等2个关键方向,研究:①行业内国有企业法人治理关键问题和建设途径,提升建设行业国有企业科学管理能力的路径和对策,推动行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高质化发展策略,培育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型产业集群对策;②推动行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机制策略,利用五大战略叠加优势加大行业引资引智力度的路径,培育建设行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科技小巨人路径,搭建行业创新创业平台和完善配套服务对策,建设行业科技服务平台组织体系、服务模式、运作机制和建设思路,行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策略,建设科技创新的收益分配制度和考核评估机制等。

       四、做好“十三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把建设科技摆在行业发展重要位置,加强各部门和单位对建设科技的组织领导。构建建设科技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建设行业科技信息管理平台,数据资源共享,形成高效协同机制,统筹配置建设科技资源。明确各级各类建设科研单位的责任、任务分工,强化联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制度保障
       以行业发展需求和实际应用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建设科技立项机制。适应和遵循建设科技发展规律,推进建设科技要素优化组合,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开展联合协作,打造具有合力和活力的联合协同科技研发体制。建立和完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成果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建设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主体的活力。分层次建立和完善不同机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的分类评价机制,加强项目过程跟踪管理。
       (三)政策保障
       加大各级财政对建设科技的投入力度,优化建设科技投入结构,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建设科技,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强度。加强科技经费监管,规范经费使用,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技人员面向生产一线,促进建设行业科研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加速建设科技成果向企业流动。大力推进与涉及建设行业的高校、院所及企业合作,创新建设科技推广方式方法。
       (四)服务保障
       加强宣传引导,表彰奖励在技术创新、科技推广和科技社会服务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单位,营造建设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搭建建设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建设科技金融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完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体系,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加强行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弘扬建设领域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上一篇:天津供热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天津市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