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天津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9-01-08 15:34:41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改革创新、产业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出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联动,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发展道路,显著提升了现代都市型农业水平,促进了郊区经济快速发展,推进了节约、集约、生态型和谐社会建设,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全面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一)郊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二五”时期,我市郊区经济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面高于全市总体水平,郊区在全市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5年,郊区生产总值达到6793.60亿元,是2010年的2.2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达到17.6%,比同期全市生产总值增幅高5.2个百分点;郊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1.1%,比2010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郊区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5.8:58.2:36调整为2015年的2.9:51.6:45.5。重大项目和示范工业园区对郊区发展带动作用明显。截止到2015年底,980个区县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039.7亿元,投资率达到97.3%,累计竣工投产项目947个,投产率达到96.6%;31个示范工业园区累计建成基础设施建设面积200.22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81.7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294.16亿元,占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7.9%。
       郊区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郊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87.42亿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1%;郊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86.67亿元,是2010年的3.4倍,年均增长27.1%;实际利用外资55.58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95.4%;吸引内资5489亿元,比2010年增长2.5倍。
       (二)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农业整体水平持续上升。2015年我市农业增加值达到210.51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3.2%。农业在保供给促增收、保安全促转型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蔬菜、牛奶、水产品、猪肉和禽蛋的自给率在全国大城市中处于前列。
       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已建成60万亩高标准设施农业,蔬菜设施化率达到70%;建成23个现代农业园区、155个畜牧水产养殖园区,形成了工厂化、标准化农业生产体系,在京津冀都市圈以及北方地区位居前列。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培育了杂交粳稻、小麦、黄瓜、花椰菜、生猪、肉羊等优势品种,现代种业、生物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成为天津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
       农业物联网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建成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物联网平台,实现了技术示范向生产应用、再向产业培育的重大转变,推动了物联网技术在涉农区县和菜篮子主要产品全覆盖。
       农业功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在强化生产功能的同时,发挥了农业资源优势,挖掘了农业的文化、休闲、生态等多功能。2015年休闲农业年综合收入已达到50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0.7%,带动了28万多户农民实现增收,也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显著进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合格率达到99.4%,其中种植产品合格率98.7%,畜禽产品合格率99.9%,生鲜奶合格率100%,水产品合格率98.5%。没有发生因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导致的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三)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
       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通过采取贷款贴息补助、评级评优等措施,区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51家。农民合作社量质双增,累计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8876家,登记数量较2010年增加7100多家;规模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社均资产总额达到340万元、社均带动农户50户,分别达到2010年的1.3倍和1.5倍;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创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56家、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6家、市级农民合作社446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和销售联合社试点初见成效,建成整村建制的土地股份合作社64家,带动17.5万亩土地实行了规模经营、2万户农户拥有了租金和股金,形成了“集体增实力、农户增收入”的双增收模式;发展大型农产品销售联合社3家,帮助一大批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顺利实现产品销售。家庭农场依标发展,明确家庭农场建设标准,累计发展家庭农场近2500家,建成示范家庭农场51家。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全面推开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速,累计建成131个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流转服务平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农户承包地面积的比重达到40%,比2010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以示范小城镇为重点,推动“三改一化”试点,在6个区县21个街镇、141个村,分批开展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启动了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试点。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制定出台了加快农村金融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动农村金融工作奠定了基础。农村每万人口拥有银行网点数处于全国领先,村镇银行实现涉农区县全覆盖,村级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成立了农业融资担保机构,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开展涉农产权委托抵押登记,全面启动了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工作。构建了以政策性农险为主体、以“四险统保”模式为标志,涵盖农民生产生活全方位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农村金融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农村居民生活和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482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2.5%。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增收渠道,201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达到11032元,占农民收入的59.7%,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5%。
       示范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加快四批55个示范小城镇试点建设,基本建成26个示范小城镇,70万农民享受到城镇化发展成果。2015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82.6%,比2010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实施第二批“三改一化”试点,已有近30万农民成为拥有股金、薪金、租金、保障金的“四金”新市民。小城镇的载体功能日益强化,基本实现了就地就近解决农民安居乐业。
       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明显提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实施,落实《天津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累计培训农民37.47万人,13.6万农民取得了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取得显著进展。农民就业能力显著增强,通过转移就业培训,平均每年从农业中转移出劳动力1万人以上。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全市村庄供水设施实现了全覆盖,有14.1%和57.9%的行政村实现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3.6%。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小学生全部实现了就近入学。农村居民生活日益便利快捷。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建立和全市统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救助范围、五保供养标准均高于全国水平。
       困难村帮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2013年8月开始,对全市10个涉农区县的500个困难村,选派市级驻村工作组、技术帮扶组,开展为期4年的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市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对困难村进行“一村一策”产业精准扶持,增强了困难村的“造血”功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15年,困难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23元,比2013年增长29.3%;困难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3.1万元,比2013年增长1.9倍;500个困难村全部达到了“清洁村庄”建设标准,其中288个村达到“六化”、“六有”建设标准。
       (五)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实施了“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加快推进“四清一绿”行动。“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55.3万亩,2015年林木绿化率达到23.7%;完成了718个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农村沼气建设稳步推进,2015年底已形成年产沼气2800余万立方米的规模;基本杜绝秸秆焚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7%,比国家规定的“十二五”时期目标高出15.7个百分点。郊区生态价值稳步上升。
       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十二五”期间,创建文明生态村232个,累计创建文明生态村1125个;已建成美丽村庄461个,全市村庄全部建成清洁村庄,建成美丽小城镇20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村庄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二、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对于天津而言,“十三五”是天津进入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阶段,中央对天津进一步加快发展也寄予了厚望。农业农村是天津全面发展的短板,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和潜力所在,郊区经济仍将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天津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继续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必须对未来所面临的形势和制约因素进行准确判断、科学把握,并积极有效地加以应对。
       (一)面临的形势
       1.经济新常态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倒逼各领域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一是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氛围更浓、要求更高,要在产权制度、农村金融等“老大难”的领域寻求新突破,使生产关系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二是经济新常态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让兼业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使农业经营主体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三是经济新常态对农业资源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对天蓝、地绿、水清的要求更加迫切,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2.五大战略机遇叠加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当前,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带动示范功能逐步显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有效实施,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一带一路”的加快建设,都为天津加快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创新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带来了难得机遇,需要将潜在的利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果。同时,天津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推进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区域协同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搭建了新格局。
       中国区域经济已经进入综合能力竞争的新阶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格局更加复杂、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对参与者要求更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对天津农业农村影响将在未来五年左右逐步显现出来,其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需要天津农业根据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进行调整,尤其是针对区域高档农产品市场、农业休闲产业市场进行开发,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二是需要通过政府协调资源配置,搭建部门合作平台,统筹三地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项目资金,减少重复浪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四化同步和产业融合互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国家层面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互动,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宽发展空间、增加要素支撑,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农村绿色发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新常态下“三农”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选择,为我市今后一段时期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5.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空间。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进一步提升,不再满足于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需求,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生态养生等需求进一步增加。应充分发挥天津郊区区位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满足多功能消费需求,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新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新阶段天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在长期粗放式发展过程中,农业投入物过量使用,农村耕地、水体等自然资源遭到较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下降,环境对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对土地、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随着居民收入不断上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
       2.农业农村基础条件较弱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配套设施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影响土地产出率。农村交通、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然偏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严重,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的青年职业农民日益减少。
       3.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与先进地区相比,天津市郊区经济实力仍然不够强,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与城市相比,城乡差距还比较大,201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为18482元,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54.2%,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差距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4.体制机制束缚仍然很大
       土地制度、产权制度、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社会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限制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束缚了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体制机制问题成为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的瓶颈。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提质增效、结构优化、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为基础,以城乡一体、产业融合、产品优质、生态优美、全面小康为导向,紧紧抓住重要历史性窗口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农村重点领域的全面改革,努力构建新体制、培育新动力、拓展新空间,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升级版,为如期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贯彻以上指导思想,应遵循以下原则: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创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要素活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农村社会的“五个文明”建设与和谐全面发展,强化社会公平和依法治国理念,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满足不断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上,实现经济与民生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合作共赢,开放发展。抓住五大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立足农村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面向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着力加强京津冀区域要素资源的融合性与互补性,实现京津冀农业协同共赢发展。
       ——城乡联动,共享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建立城乡均衡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郊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和面貌不断改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按照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发展目标,加快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农村产权确权、种养殖规模化规范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全覆盖。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建成京津冀地区城乡协同发展的引领区、都市型农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行区、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绿色、生态、美丽、文明的宜居区,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

       四、重点任务和举措
       (一)构建区域协同的产业新体系,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定位要求,依托天津交通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优势,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对第二产业的生产功能和第三产业的服务功能的连接作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京津冀都市圈内的农业“三区”:以绿色、高档、特色为优势的菜篮子产品供给区,以现代种业、生物农业、信息农业为重点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健全的流通体系、现代化的流通方式为特征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实现产业发展互补互促、科技平台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
       1.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新体系
       按照“延一强二精三、一二三产联动”的总体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主体跨界经营、业态跨界创新,精准对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型多功能转变,提高农业附加值;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联农带农能力强、年销售额超百亿的领军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前延后伸,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流通服务业和电子商务;支持农业新业态提档升级,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老、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产业融合示范片区和特色小镇,促进形成布局合理、生态友好、产业高效、业态丰富、产品精致、服务一流、特色鲜明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实力。
       2.促进区域农业协同发展,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菜篮子”产品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承接绿色高档生鲜农产品供给等非首都农业核心功能转移,与京冀进行合理分工、错位发展,满足京津冀都市圈优质鲜菜、鲜蛋、鲜奶、鲜鱼、鲜果和鲜花的市场供应,服务京津市民“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花盆子”等鲜活农产品需求。蔬菜、牛奶、水产品等优质绿色农产品在保持较高自给率的同时,对北京及域内其它城市供应明显增加,承接北京或培育一批在京津冀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层次,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品牌农业,积极培育地方特色品牌,支持地方特色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走出津门,以新、特、优农产品占领京津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农产品安全水平大幅度提升,初步建立起区域内信息共享、环节衔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圈基本形成,实现规划一体化、线路一体化、服务一体化,京津冀运河文化休闲观光带初步形成。
       农业科技水平大幅度提升。做强现代种业,借重京冀优势种业和人才资源,积极吸引京冀种业企业向我市集聚,着力打造京津特色品种的“种业硅谷”。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覆盖、辐射京津冀的良种、农业物联网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京津“种业硅谷”和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初步形成,优势种业、生物农业规模和水平全国领先,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在河北乃至全国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共同组建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3.发挥区域合作优势,加快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建设
       依托天津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优势,努力打造京津冀国内外名特优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建成南方和国外特色农产品输往北方、北方产品销往全国并走出国门的关键枢纽,农产品直供直销服务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以滨海农产品物流沿海发展带为支撑,以环渤海和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区为“双核”,红旗、金钟等十大批发市场、环渤海商品交易所等多点补充的“一带”、“双核”、“多点”三位一体网络化发展格局,物流现代化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基本形成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保障京津鲜活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电子商务、直供直销形成规模。
       (二)打造精品高端的都市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以精品化、品牌化、定制化为主要特征的高端都市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形成业态丰富、功能多样、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特色鲜明、保障有力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构建完善的农业生产结构,使农业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农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及技术推广能力。建立开放型的现代农业,培育出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品牌。
       1.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在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品种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念好“山海经”、唱好“林海戏”,合理开发各类农业资源,统筹粮经饲发展。一是继续推进调减100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蔬菜、水果、花卉、优质牧草等经济作物80万亩和经济林、生态林、苗圃20万亩。建设10个以上中以农业合作示范园区。优化农业布局结构,在蔬菜生产上,围绕“三区五带”的发展格局,打造北部远郊区设施蔬果生产聚集区、武清北部“京津鲜菜园”生产聚集区、宁河蓟运河东外向型蔬菜生产聚集区和津西传统设施蔬菜产业带、潮白河沿岸设施果菜产业带、龙海都市型设施农业产业带、南部设施瓜菜产业带、环城休闲观光设施蔬菜产业带。畜牧业重点在蓟县、宝坻、武清、宁河、静海及滨海新区大港,重点发展畜禽良种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及农牧结合、生态循环高产示范区。着力优化畜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稳定生猪养殖,年出栏控制在300万头左右。渔业主要在宝坻、武清、宁河、静海和蓟县建设水产健康养殖发展区,在滨海新区建设集约化、设施化渔业发展区,在东丽、西青、津南、北辰、宁河、宝坻建设都市型休闲观赏渔业发展区。
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和错位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现代都市型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和区域布局,形成环城高端农业区、中南部高效农业区、北部生态农业区和滨海海洋农业区四类富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格局。
       2.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推进种养殖规模化、规范化经营
       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向,推进种养殖规模化、规范化经营,强化政策、科技、人才、设施装备支撑,建立以布局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环境生态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种养殖业规模化、规范化产业体系,促进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主体多元化转变,培育一批知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和专业村镇。不断提高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建设一批设施蔬菜基地、果品生产基地、农业园区和露地菜规模化集中产区、规模化畜禽和水产品养殖基地、放心农产品基地。高标准建设4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打造20个生态畜牧养殖基地,加快发展40万亩渔业养殖生产基地,建设200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拓展“放心农产品”工程建设范围,实施绿色化、品牌化经营推进行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实现种养业规模化、规范化全覆盖。
       3.打造覆盖全链条的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抗风险能力
       以安全生产为目标,减少农业投入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化肥、农药残留,拓展“放心农产品”工程实施范围,全市种植和养殖基地基本实现无公害化,有条件的地区实现绿色、有机农业生产,稳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管理,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保障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化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监管和责任追溯。建立灾害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放心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化、标准化、信息化、规模化、品牌化,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控制农业用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2。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坚决防止再生性面源污染。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动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的应用与推广,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扩大低毒生物农药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快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度,确保食品安全。深入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保障制度建设行动,划定安全食用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禁止生产区。巩固放心菜基地、放心肉鸡基地建设成果,不断提高标准,完善规程,将放心菜基地、放心肉鸡基地建设经验扩大到放心农产品生产,制定适用于各类放心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标准规范和配套政策,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提升监管制度化水平。完善产地监管员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农资连锁配送制度和产品检测制度,规范生产行为。实现生猪屠宰企业标准化,牛羊屠宰定点化,确保产品安全卫生。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强化企业诚信责任,营造诚信守法良好氛围。加快制定《天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加强基层执法管理体系建设,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做实做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实现“机构专业化、人员稳定化、经费预算化、手段现代化”。构筑农产品质量综合信息平台和综合监管平台,提升质量信息化监管水平。在种植、畜牧、水产三个专业性生产服务性平台的基础上,以天农网为依托,以“互联网+农产品安全”为着力点,整合质量安全信息平台资源,建立天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信息平台和综合监管平台。推动与北京、河北的有关平台相互接入,建立京津冀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实施标准统一的农产品安全标志,实现区域内“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构建灾害监测预警机制,有效应对各类风险冲击。建立和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等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农林部门与气象、海洋等部门的交流合作,及时发布灾害天气和海啸、风暴潮等灾害预警信息。各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强化应急条件保障,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减少洪涝、干旱、森林火灾、海啸等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构建覆盖全市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保障动、植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各区全部成立农业安全综合协调办公室,统筹协调区域内动、植物产品和农资重大活动和措施安排,形成联合防控的工作格局。加强渔业救助力量建设,提高渔业安全事故的救助能力,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紧急备航制度,组织渔政执法船(艇)和渔船参与海上应急救助行动,提高渔船远洋捕捞的安全性。
       4.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村承包土地向各类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全覆盖。
       积极推动合作社提质增效。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引导合作社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章程制度,严格依法依规办社;引导农民合作社实施兼并或重组,逐步扩规模、壮实力,由服务农户向服务各类种养型农业生产组织转型升级;引导发展各类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和以区为单位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各类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对接市场。
       扶持农业企业发展。健全扶持、准入制度,积极引导、有序规范工商资本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重点参与设施农业、规模化种养殖、农业科技创新、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切实发挥企业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混合所有制农业企业集团;支持农业园区、种植养殖场等农业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水平、调整产品结构、创新产品营销渠道、实行品牌化经营,增强整体竞争力。因地制宜发展家庭农场。
       促进家庭农场有序发展。完善家庭农场建设标准,健全扶持机制,强化生产服务;建立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有序转化机制,将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后备名录,扶持专业大户提升为家庭农场;下力量培育一批高标准示范家庭农场。
       5.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农业转型升级需求
       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科技、农机、植保、园艺、疫病防治技术服务为重点,拓展农业信息、咨询、商贸流通等服务领域,大力培育新型市场化服务主体,规范服务管理,加强服务设施装备建设,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扶持,满足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转型升级需求,提升现代农业市场化程度。
       6.积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打造都市型智慧农业
       加快推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进我市“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电商网+农业”、“物联网+农业”和“信息网+农业”三大工程,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施“电商网+农业”工程,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以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和初级加工的规模农业企业、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一定规模的特色种养殖大户为主体,实现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品网上销售全覆盖,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动农业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实施“物联网+农业”工程,物联网技术在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各环节广泛应用,设施种植应用达到70%以上、畜禽养殖应用达到80%以上、水产养殖应用达到70%以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施“信息网+农业”工程,提升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政务网、信息服务网等应用服务;加强农业大数据挖掘及应用,开展“三农”大数据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数据等建设;进一步加大“益农信息社”和新媒体信息服务覆盖面,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服务便捷化、个性化和互动化。
       7.着力发展种业和生物农业,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重点实施四项工程,增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现代种业的引领能力。一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工程,扶持资产总额千万元以上的农作物种业公司组建农作物种业集团,打造滨海新区动物生物制药集聚区、生物农药企业创业园、水产疫苗生产基地等5个生物制品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农业种业产值达到50亿元,农业生物制药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二是种业生产基地完善提升工程,取得30项以上植物新品种权,推进大田作物、蔬菜、生猪、肉羊、奶牛、海淡水鱼、林果、食用菌等种业基地建设,建设20个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良种生产基地。三是种植业工厂化育苗建设工程,培育新型种苗生产企业,建设集约化种苗生产基地,提升种苗秧苗供应能力。四是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完善工程,积极与“四院两校”等进行合作对接,实现全面合作,形成京津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新高地,积极筹建生物肥料、饲料、兽药等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推动农业资本、产品、科技服务“走出去”和“引进来”。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加快天津海外农业规划布局,加快油脂及其它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境外基地建设。支持农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打造出口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推动农业科技服务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种业研发合作,推动种业研发基地建设。提高农业“引进来”水平,引进国际资本、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参与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强“引进来”载体平台建设,推动中以合作示范园全面发挥作用,谋划天津台湾农民创业园。
       (三)推进二三产业结构优化,确保郊区经济平稳增长
       紧紧围绕“创新创业、集聚转型、扩大开放、安全绿色”的总体思路,全面提升郊区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形成创新能力提升、资源利用高效、产业结构合理、集聚效应凸显、竞争优势显著的企业发展新格局,郊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政策环境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整体素质、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依托示范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联动发展,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区和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区,打造宜居宜业的智慧生态城市,实现郊区平稳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稳步提高。
       1.推进郊区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智能终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进一步发展壮大电子信息、通用与专业设备、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等优势支柱产业,改造提升钢铁及现代冶金、精细食品工业、纺织服装、自行车及配件等传统优势产业。支持企业引进先进科技手段、人才和装备,提升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打造一批细分领域“小而优”、“小而强”的“隐形冠军”。建设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业态项目,实现中小企业向“五新”转型升级。
       培育一批精益管理企业。以我市支柱产业为重点,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广精益管理,持续优化研发、制造、服务流程,夯实管理基础,构建快速响应、高效运作、柔性生产、智能作业、精准服务的精益管理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增强行业领军企业对关联企业的吸引力和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融入,完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资产收购、产权受让、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重组,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企业规模,提高行业集中度。
       关停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企业。推进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落实安全天津建设纲要精神,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整治“三高两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企业,关停一批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的企业。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农村金融业,鼓励发展仓储物流、加工配送、交易结算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金融创新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和引导产业内企业间合作,提升产业集聚程度,打造利益共同体,增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支持传统产业企业加快向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企业积极利用“互联网+”创新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用电商模式改造批发零售环节,充分整合线上线下两条营销网络,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盈利水平。
       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依托新城和示范小城镇发展,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改造传统服务业和培育新兴服务业并举,加快推进产业融合。提升和完善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联动发展模式,鼓励发展仓储物流、加工配送、交易结算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满足群众新需求,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土文化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农村金融,完善农村生活性服务体系。
       3.鼓励支持大众创业
       搭建创业载体。全面落实鼓励创业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运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创业孵化平台载体,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利用各类园区、闲置厂房、商务楼宇等资源,打造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充分发挥机制特、政策特、服务特优势,建设“双创特区”,打造创业集聚地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业中心。
       完善创业环境。建立健全创业政策措施,鼓励科研人员、大学生和境外人才来津创业,继续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引导企业建立创业机制,促进内生创业、衍生创业者群体的发展。支持“众创空间”和初创企业发展,支持设立创业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众筹基金等,完善创业投融资体系。积极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打造充分展示创业成果、发掘创业新秀、分享创业经验的创业交流平台。培育创客文化,形成开拓进取、不怕失败的创业氛围。
       4.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依托各区经济开发区和示范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并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特色产业集群,快速提升区县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科学规划47个园区(开发区、功能区),突出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强化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园区土地综合利用率,强化园区产业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集聚发展。通过精准招商、联动招商和内涵培育打造一批具有集群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各功能区、园区转型升级,以环境、服务优化引导创新人才汇聚,以创新人才促进创新型企业集聚,以创新集群推动产业集群高端化和特色化。引导国家开发区与国(境)外共建“一区多园”。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组织开展“特色园区建设”、“生态园区”建设、“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发展”三项行动。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争取列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继续推进亿元楼宇建设。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空置楼宇情况,坚持一企一策,加大改造和宣传包装力度,引进优势企业和社会资本,分类盘活一批“空楼”。通过重新进行产业规划调整,升级一批产业低端、经济效益不佳、服务管理不到位的“老楼”。按照“打造精品,做强品牌”的思路,形成“做强一家、带动一批、发展一群”的品牌效应,着力构建商务楼宇之间和楼宇内部纵横交错的产业集合及产业链,打造一批“群楼”。通过规划、改造、提升,引进优质企业,提高小楼宇的产出效益,抓好一批“小楼”。
       5.打造一批特色实力小镇
       加快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按照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四位一体”新型空间与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总要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示范小城镇为引领,采取创建制方式,到2020年,创建10个市级实力小镇、20个市级特色小镇,全部达到花园小镇建设标准。有农业的区结合实际创建区级特色小镇,力争3至5年,打造一批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的小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左右,税收增幅显著,全口径预算收入超过40亿元;在现代产业、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商业贸易、自主创新等多方面竞相展现特色,建设一批绿树环绕、花草覆盖、干净整洁、管理有序,一镇一韵、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实力小镇、特色小镇、花园小镇。
       (四)构筑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
       以郊区城区和小城镇为主体形态,优化郊区城乡空间布局。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缩小城乡差距。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统筹城乡规划,优化郊区城乡空间布局
       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以郊区城区和小城镇为主体形态,优化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和设施的空间布局,积极培育区域节点城市。在武清、宝坻、静海、宁河、蓟州形成以区域服务和专业化职能为重点的5个区域中等城市;依托城区和功能协作平台,设立未来科技城、武清北部、京津、团泊东、子牙等功能组团。同时,强化中小城镇发展,推动中心镇、一般镇、乡集镇和中心村建设,打造特色城镇群,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结合示范小城镇和示范工业园布局,以及城镇发展潜力,在区县建设以加工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和社会服务等为主导功能,商贸、旅游等职能特色突出的26个新城镇。对已经建成的26个镇村绿化系统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按照尊重意愿、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继续推进“三改一化”改革试点。适时扩大范围,推出新一批试点,探索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开展村庄基础设施“六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六有”水平,统筹推进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道路的提升改造。做好与北京市、河北省接口公路的对接,提高农村公路网连通度和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基本建成“区县联网、村村直达,便捷畅通、安全可靠”的农村公路网络。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主要开展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集中联片供水工程、供水设施提升工程、分散式供水工程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工程,着力解决管网水氟化物、微生物指标超标等问题,让全市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实施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农村供水管网及污水管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农村信息网络全覆盖。增加农村通讯基站,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继续实施光纤全部入户工程,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化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泵站更新改造、规模化节水、农用桥闸涵维修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延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支持乡村两级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提升改造农村幼儿园,逐步落实乡镇中心幼儿园法人资格。结合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做好教育空间布局规划,满足义务教育就近入学需求。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推进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完善村卫生室运行保障和乡村医生补助政策,加快推进涉农区县公共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重点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推进“健康天津”建设。加快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促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科学规划区县公交线网以及与市区公交线路的衔接,配套建设公交站,建立完善运营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公交服务均等化进程。推进综合服务站集中办公场所建设,实现农村综合服务站和代办服务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消费网络建设,2016年实现连锁便利店行政村全覆盖。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郊区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业设施等的确权登记,实现农村产权确权全覆盖。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金融创新,赋予农村更多发展空间。
       1.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安排,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解决好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给农民“确实权、颁铁证”,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奠定基础。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村各类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各项先进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应用、落实。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完善流转交易服务功能,面向京津冀乃至全国吸引资金来津流转土地,打造现代化农业项目;普及标准化合同文本,指导流转双方规范签订流转合同;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维护好双方合法权益。积极创新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村集体领办的整村建制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统防统治等生产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鼓励农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支持农民以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发展股份农场、合伙农场。切实加强土地流转监管。加强对土地转入方的从业能力审查和生产经营监控,加强对流转双方法制意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双方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机制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2.积极稳妥地推进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村集体增实力、农民增收入
       因地制宜选取适宜模式开展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对于列入示范小城镇建设“三改一化”试点的村和具备“三改一化”政策要求条件的村,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建立公司制企业,依照《公司法》规定开展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积极探索推进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2017年底前完成以宝坻区为主的村集体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并在全市全面推开,引导经营性资产较多、收益较大的村,将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成员,建立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决策和“按股分红”的经营管理机制;引导人均“负资产”“零资产”和经营性资产较少的村,以“清理人员确定成员范围”和“清产核资确定资产底数”两项工作为基础开展“两清两确”,明确成员范围、核清资产底数,为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打好基础。
       3.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农村资产资源市场化资本化
       进一步加强管理、指导和扶持,完善天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明确机构设置、规范运行机制、严格管理制度、扩展业务范围,努力推动我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成为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重要平台。加快健全完善区县分市场和乡镇工作站建设,实现应建尽建。进一步完善流转交易管理系统,实现市、区、乡镇三级一体、流转交易信息实时共享。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股权、农村集体资产等各类涉农产权进场流转交易,促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4.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强化涉农金融服务创新,增强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风险保障能力,切实发挥金融强农惠农富农的重要作用。一是建立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相结合的普惠金融体系。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拓展支农服务范围,支持大中小型商业金融机构打造覆盖不同层次、不同客户群的服务体系,引导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稳妥推进农民资金互助社、资金互助联合社等民间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扩大农业设施抵押融资规模,加快农村资源资产资本化进程;借助自由贸易示范区建设,探索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依托天津农业担保公司,加快农业借贷担保体系建设,探索发行私募债、集合债;加快成立农业资产管理公司,探索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网络信贷,加快天津涉农银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供快捷金融服务。三是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能力,把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扩大政策性农险的覆盖面。完善保费补贴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开发农业保险新产品,探索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四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获得信用主体采集授权的基础上,依托农业投资担保公司,依法建立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采集机制。五是普及现代金融知识,提升农民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联合有关部门开展诚信融资教育。
       (六)营造环境宜人的绿色家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以建设宜居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建设美丽村庄为重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方针,加快编制村庄规划,发挥村庄规划的牵引作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为建设美丽天津奠定基础。
       1.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以文明、生态、宜居、优美新农村为目标,开展清洁村庄行动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别致多样、干净整洁、留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三个环节,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和运转机制,建立完善

上一篇:天津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天津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