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天津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天津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9-02-19 14:18:58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美丽天津建设,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工业、农业、服务业中的重点行业积极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抓好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循环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高水平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策机制逐步健全。先后修订了《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天津市城市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管理条例》《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和《天津市建筑节约能源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出台了《天津市公共机构节能办法》《天津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管理办法》和《天津市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规定》等政府规章,充分发挥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投向,适应我市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示范试点成效明显。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大力推进循环经济“11253”工程,全市有3个区、4个园区和1家企业列入国家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100余家单位列入市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10余个园区启动循环化改造工程,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试点示范体系。通过示范试点,总结推广泰达、子牙、临港、北疆、华明等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探索了符合市情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子牙模式、北疆模式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典型案例。
       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工业废渣、废水、废气以及大宗固体废弃物、农林剩余物等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形成较大规模,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循环链接不断深化,“城市矿产”资源利用水平有较大提升,拆解加工能力超过34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更为完善,建筑、交通、旅游、公共机构等领域循环发展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及餐厨垃圾一体化处理试点探索开展,逐步形成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协同发展,动静脉产业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资源节约效果显著。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8立方米/万元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9%。强化能源节约使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4%。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下降显著。推进废金属、报废机动车及废旧机电设备、废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主要废旧商品回收率达到7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工程,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科技支撑逐步增强。研发应用生态产业链构建、节能和能源效率改进、水资源利用、海水淡化、绿色建筑与建材、废旧机电和电子信息产品绿色回收等领域的一大批新技术。在高校设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新专业或增设循环经济相关专业方向,为从事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科学研究、规划管理培养复合型人才。开展报废汽车拆解加工及废塑料回收利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探索开展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客观反映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提供支撑。
       合作交流深入开展。积极落实我市与日本北九州市关于建设低碳社会合作备忘录,在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和北九州市成功举办循环经济合作发展论坛。成功举办了首届中日韩循环经济论坛。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天津—美国费城清洁技术转移合作平台及领军示范项目”入选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参加第二、三届中国青岛国际循环经济成果交易博览会,交流展示天津循环经济特色模式。
       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加强对循环经济理念、实践和先进经验的宣传力度,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利用全国低碳日,举办了相关主题宣传活动。开展中小学环保绘画大赛等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广泛开展环保下乡活动。推进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创建。
       也要看到,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规模还有待扩大、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制度建设还需要继续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水平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亟待建立。循环经济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待加强,动静脉产业应更好地结合,区域产业协同相互衔接的产业链条搭建有待加强;二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有待增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金融等政策以及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有待完善;三是循环经济基础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统计和评价有待深入,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宣传教育等有待加强。
       (二)“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鼓励纺织品、汽车轮胎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推进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对循环经济全面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下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迫切,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要求牢固树立新资源观,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还要求加强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形成推动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全社会资源环境意识逐渐加强,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化产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为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我市面临重要历史性窗口期。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我市带来重要历史性窗口期,为循环经济发展壮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现实机遇,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在对接京津冀相关产业、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带来重大机遇。未来五年,我市率先为循环发展协同机制做出尝试,将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发挥积极作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化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为动力,围绕美丽天津建设,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改造、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连接,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二)基本原则。
       ——绿色转型。把循环发展作为生产生活绿色化的重要途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创新驱动。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等措施,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推进机制,激发循环发展新动能。
       ——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带动作用,积极总结推广循环经济典型经验与先进模式,探索新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
       ——合作共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强循环经济的区域合作,搭建区域共享的循环经济服务平台,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工作目标。
       到2020年,围绕加快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将循环发展融入工业、农业、服务业各产业,城市、园区、企业各层面及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努力打造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
       ——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三次产业互动、动静脉产业结合、区域协同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市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进一步提质升级;
       ——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基本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更为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有序运行;
       ——主要资源产出率不断提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并完成国家任务,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在工业领域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以园区为重点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加快推动工业领域循环发展。
       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按照“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的要求,推动存量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价值链,鼓励园区建设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增强能源资源等物质流管理和环境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专业园区要突出行业特色,综合性园区要注重产业的链接共生,提升园区的主要资源产出率。探索多个园区联合改造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园区中循环。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总结推广园区循环化改造经验模式,培育创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促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推进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推广应用工程,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选择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的清洁生产企业,支持企业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并逐步向全部工业企业和建筑业、农业、商贸流通业等领域推广。积极创建清洁生产示范园区,推进重点工业园区、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到2020年,全市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全部开展清洁生产强制审核。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建设钢渣、粉煤灰、电石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开发推广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废液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推进水资源的分质使用、循环利用。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推行绿色开采,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鼓励工业园区开展国家级或市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推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继续做好污染物减排、清洁生产等工作,树立生态特色品牌。推动天津港保税区暨空港经济区按规划完成国家生态工业园创建重点工作。推动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再生资源产业体系构建、节能环保新能源利用、科研服务和能力建设等生态工业园创建重点工程,树立静脉产业发展的样板和示范。探索实施市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
       推进绿色制造。积极推行生态设计,组织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鼓励企业在绿色发展意识、生态设计能力、管理制度、清洁生产水平、产品开发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能效提升、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到2020年形成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园区和绿色示范企业。
       (二)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在农业领域推行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动农业领域循环发展。
       加强农业节水节肥节能。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到2020年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2。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升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有效利用自然降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提高有机肥使用比例,提高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加快淘汰老旧农业机械,推广使用节能型农业机械,推广普及节能型太阳能蔬菜大棚。
       深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进秸秆收、储、运、用体系建设,继续推进秸秆还田,进一步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构建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推动规模化养殖业循环发展,引导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粪污收集、贮运、处理利用设施;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分散养殖粪污回收处理体系。推进废旧农膜、园林废弃物、农村生活废弃物等回收利用。到2020年,畜禽、水产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按照生态承载容量,推广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发展设施渔业及浅海立体生态养殖,推进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对接;重点推广农林牧渔复合型模式,实现畜(禽)、鱼、粮、菜、果、茶协同发展。探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循环农业示范区、现代生态农业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林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构建“种植业—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肥还田、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种植业”等循环利用模式。
       构建复合型循环经济联合体。探索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生物质能产业、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休闲农业等产业循环链接,形成跨企业、跨农户循环经济联合体。构建粮、菜、果、畜、鱼、林、加工、能源、物流、旅游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三)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推进流通领域的绿色化发展,推行交通运输的低碳节能,推进旅游业开发、管理、消费各环节绿色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服务业领域循环发展。
       推进商贸流通业循环发展。鼓励零售批发企业节约用电,鼓励使用环保型包装,对商品进行简易包装。发展绿色物流,开展绿色流通试点,引导企业绿色采购。创建集门店改造、节能产品销售、包装物与废旧电子产品回收于一体的绿色商场。引导企业做好建筑、照明、空调、冷藏等耗能关键领域的技术改造,推广使用节能照明产品。创建绿色饭店,引导服务企业提供绿色服务。
       推进交通运输业循环发展。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交通运输设备,逐步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提高运营服务环节能源资源利用率。推进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推进废旧轮胎胶粉改性沥青、建筑垃圾、粉煤灰等在交通工程建设中应用。探索开展高速公路服务区清洁能源和水资源循环利用试点。按照国家要求组织水运能效、岸电应用、LNG应用和油气回收等试点示范。推广甩挂运输模式,探索城市共同配送模式,降低物流能耗。推进码头油气回收工作。
       推进旅游业循环发展。按照节能减排要求,推进旅游景区节能环保建设,在景区推广采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建设生态型停车场,推广风光互补照明、新能源车使用,实施电力设施节能降耗改造,推广污水处理和回用装置,加强雨水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无害化处理,引导游客低碳出行、绿色消费,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构建城镇循环发展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行绿色消费,在全市形成崇尚节俭、科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
       完善提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继续推动绿色回收进社区、进商场、进校园、进机关和进园区,完善再生资源城市社区回收网络,并向农村社区延伸,推动建立专业化规范化覆盖城乡的回收体系。推进公共机构和机关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探索“互联网+回收”新模式,以社区、大型商场、超市为试点,积极支持智能回收、自动回收机等新型回收方式发展,提高再生资源回收覆盖率。鼓励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信息管理公共平台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优化网点布局,推动线上回收线下物流的融合,搭建科学高效的逆向物流体系,推动企业自动化、精细化分拣技术装备升级。探索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与垃圾清运处理网络体系融合,加强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逐步实现垃圾精细化分拣处理。到2020年,全市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75%以上。
       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总结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试点经验。推动建立规范的餐饮企业餐厨废弃物定点收集、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逐步建立家庭厨余垃圾收运体系。推动公共机构餐厨废弃物处理利用。因地制宜推广餐厨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处理模式。结合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探索实施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推进餐厨废弃物预处理站、垃圾分类处理环节的基础设施及技术先进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优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工艺路线,多层次合理利用餐厨废弃物。
       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重点用水单位监管,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加强农业节水,开展水效领跑者行动,树立节水标杆。推动建筑节水、雨水利用,扩大再生水、海水淡化水等应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动水效标识管理,实施水效标准提升计划,推广节水器具。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水循环链接。在落实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基础上,加强深度处理再生水管网建设,提升再生水供应水平。加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开展污泥资源化利用工程示范。2020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控制在13.5立方米/万元以下,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
       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建筑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把建筑垃圾减量化与推广绿色建筑、推行建筑工业化相结合,逐步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全市建设1—2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设施,创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投融资模式。推进新型墙体材料发展。
       积极推行绿色生活消费方式。培育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推进绿色采购,严格执行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提高节能、节水和再生利用产品的比重。倡导绿色餐饮,减少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等一次性用品使用量。鼓励市民选购绿色节能产品。
       (五)推动构建京津冀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依托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发挥区域交通和基础产业优势,立足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打造区域性循环经济技术、市场、产品等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技术的协同创新、政策的协同共进,促进京津冀再生资源协同利用和处置。
       推进建设京津冀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以促进再生资源产业提质增效为导向,深化废旧机电产品再生利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再生利用、报废汽车拆解加工、废旧橡塑再生利用、精深加工与再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核心产业链,提高深加工能力,逐步形成再生资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两大产业集群。积极做好首都相关产业疏解及资源转移承接,加大与河北的产业统筹与对接,推进三地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互补互促。探索多方共赢的废旧资源回收体系,鼓励回收企业与“城市矿产”基地等重点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摸索适合产业特点的回收模式,建立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中心。
       探索京津冀“城市矿产”协同发展机制。在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内推动建立集再生资源信息服务、交易结算、资金服务、物流交割为一体的区域性的产业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平台,促进京津冀再生资源交易利用便捷化。健全创新服务平台,搭建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静海循环经济区孵化转化载体等创新平台,搭建大宗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产品展示的服务平台,做好京津冀循环经济科技支撑。推进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制订,探索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生资源管理和标准化体系。实施智能化及信息化改造,加快推进“智慧子牙”建设,建立京津冀再生资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争取创建京津冀循环经济制度创新试验区,探索开展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四、重点工程
       通过实施具有示范性的循环经济九大工程,以点带面,引领全市循环经济加快推进。
       (一)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
       指导各区制定本地区的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计划。推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港经济区、滨海高新区、中新生态城、西青经济开发区、东丽经济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实施循环化改造。结合各区示范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一批基础条件好、改造潜力大的市级开发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凝练一批园区循环化改造模式,提高园区主要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
       (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试点工程。
       培育支持一批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商贸流通企业参与回收体系建设,促进回收行业向规模化、连锁化方向发展。在市区的大型社区、废旧商品资源量大的区域、每个区规划建设10—15个回收站;老旧社区、废旧商品资源量少的区域,每个区规划建设8—12个封闭式回收站。以滨海新区为试点,推广自动回收机、交售废品换积分换购商品新型回收方式,拓展回收网络覆盖范围。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重点,逐步向各大型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广,建立工业废弃物规范回收、集中分拣、高效处理、统筹利用的完整循环模式。
       (三)城市矿产集聚发展示范工程。
       支持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围绕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条,重点发展和引进一批工艺水平达到国内、国际先进并具有建立资源回收体系能力的企业和项目,促进“城市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和集聚发展。发展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吸引品牌汽车生产企业投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提高汽车零部件再利用率。
       (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程。
       推动和平区、津南区等区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在餐饮企业集中地区和居民社区支持建设餐厨废弃物一体化处理站。支持其他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外围区按需配建。通过试点,探索餐厨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促进餐厨废弃物安全、高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五)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选择一批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基地)和企业,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清洁生产等农业循环经济环节和领域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稻田综合种养植(殖)等示范工程。实施以农村生活、生产废弃物处理利用和村级环境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
       (六)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
       选择一批管理水平较高的餐饮住宿企业开展绿色化改造示范工程。创建泰达绿色超市。选择一批物流企业开展绿色物流示范试点。选择盘山等旅游景区实施旅游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在全市星级饭店开展“绿色旅游饭店”创建工程。发展智慧旅游带动循环发展。通过示范,推行绿色服务模式,引导消费者建立绿色消费方式。
       (七)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实施一批冶炼废渣、化工废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海水淡化示范项目、雨水收集利用和再生水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污泥资源化处置设施。因地制宜探索开展生产系统协同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探索建设多功能城市典型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基地。
       (八)循环经济示范城区建设工程。
       扎实推进静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选择1—2个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清晰,开展了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区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区建设。结合滨海新区发展建设,构建京津冀跨区域产业链接,推动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通过开展建设工作,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推广工程。
       依托基础较好、技术力量较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设完善一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加强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产业链接等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对接平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建设一批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落实法规规章。
       研究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相关制度。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方面的相关制度。积极推动《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立法工作,理顺生活垃圾管理机制,推动垃圾分类,加大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进一步规范我市生活垃圾管理。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办法。落实国家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管理制度。
       (二)健全标准体系。
       落实国家制修订的工业、服务业领域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和用水产品水效国家标准。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载体,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强对循环经济相关领域的检验检测,夯实质量评价技术基础,支撑循环经济产业创新发展。
       (三)构建统计评价体系。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完善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建立以反映资源产出效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等效益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测算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研究在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中设立统一指标、可选指标和特色指标,评价不同类型的区和功能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成效。鼓励园区、企业建立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的动态台帐。
       (四)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
       按照国家《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总体方案(2015—2020)》《废物资源化科研成果目录》要求,做好我市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做好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名录征集工作。按照深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技术模式研究与集成。落实循环经济领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
       (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加强对循环经济的财政资金支持。研究绿色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和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积极鼓励推动生产者落实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管理办法。研究促进废电子电器产品、报废汽车、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
       (六)创新服务机制和模式。
       探索推进产业共生网络建设,研究物质流分析在产业共生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或区域,推动构建基于各自产业特点的产业共生网络平台。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鼓励通过合同管理方式,为产业园区和企业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七)强化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
       深入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推动循环经济进校园。在中小学开展节约教育,在中职德育课程中进一步强化循环经济教育内容,指导高校结合实际制定评价办法,将学生日常节俭、环保行为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参考。将循环经济领域教育与人才培养和引进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鼓励高校设置循环经济相关专业课程。做好我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评估验收及典型经验总结推广工作。
       (八)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循环经济理论、模式的交流。在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举办中日韩循环经济合作论坛等活动,聚集品牌效应,吸引国内外各界关注我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优势和合作需求。积极开展与国际上相关学术机构和院校的交流,共同探讨、推广循环经济技术与产业合作模式,为开展循环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上一篇:天津市邮政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